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七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9月05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感谢大家收听“光从东方来”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讲座。本次是该系列讲座的第七课,主题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拉丁传统的早期讲座中,我计划讲授十七课,而本次是第七课。这是第三次关于奥古斯丁的讲座。如果一切顺利,下周还会有一场关于奥古斯丁的讲座。下周的讲座可能与各位听众更为密切相关,因为它将重点探讨奥古斯丁与佩拉丘的论战。我个人认为,这场论战对于现代教会,尤其是新教,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讲解关于《上帝之城》的著作,主要介绍奥古斯丁写作此书的历史背景因素是怎样的,以及该书的结构如何、为何要写这本著作。因为在此之前,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我在讲解《忏悔录》与《三位一体论》时已经讲过不少,所以本次讲座不会再将其生平复述一遍。我们最着重讲解的,就是关于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背景。其历史背景,我将在这里为大家详细介绍。谈及历史背景,许多著作的写作,并非作者闲来无事便写成一本书。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是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入罗马城。他们在城内洗劫三日,并放火焚烧了部分地区。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奥古斯丁的晚年正值罗马帝国末期,当时许多异教徒大肆攻击基督教。由于哥特人并非基督徒,而罗马帝国已信奉基督教,因此许多罗马民众认为,是罗马人背叛了祖先的神明并改信基督教才招致此祸。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奥古斯丁产生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他在其序言中写道:“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由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捍卫上帝之城,反对其攻击者的指责和歪曲。”如前所述,在奥古斯丁之前,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帝国,到公元410年的七十余年间,罗马帝国持续推行…… 变成了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尤其是在十年后,当君士坦丁的孩子治理罗马帝国时,就基本上将基督教当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因此,很多人认为罗马帝国是不会陨落的,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帝国,尤其是罗马城,是上帝之城,是一个受到上帝祝福和保佑的国家,它怎么可能会陨落呢?然而,在410年发生的这件事,却给当时罗马帝国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公共事件。因此,对罗马帝国的民众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事件。因为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是由战争或流血引发的危机。这场危机也导致整个罗马民众都在反省:我们这个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是上帝之城,为什么还会遭受这样的劫难? 由于异族的侵略,我们的罗马帝国当时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经历那次罗马城的劫难之后,他在一次布道中伤感地说:“我告诉你们兄弟们,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碎了。是的,我的心碎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信仰,他表示自己的信仰没有动摇。虽然当时的罗马帝国正急剧衰落,大公教会的势力却在迅速膨胀。 公元391年时,罗马元老院中已有六十多位成员皈依了基督教,绝大多数行省的中产阶级也已成为基督徒。也就是说,从君士坦丁324年开始到410年之前,罗马帝国其实已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在君士坦丁皈依并推广基督教之前,罗马帝国便已有很多普通民众成为了基督徒。 关于基督教的兴起,当君士坦丁公开赞助基督教时,他作为皇帝,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率作用。基本上,当时罗马帝国所有的皇室贵族,都逐渐地皈依了基督教。因此在公元四世纪以后,教会开始了全福音的运动,进一步地把基督教的福音扩散到整个罗马帝国地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就相当于我们打的一个比方。 美国刚建国的时候,可能95%以上都已经是基督徒了。整个罗马帝国也逐渐地基督化了。在这70年的过程当中,时间当然不是很长,但它确实发展了。但是,如果你看到使徒保罗他们在罗马帝国传福音的果效,就会发现罗马帝国前后也经历了三百多年,而当它受到政治家的赞助时则另当别论。 其传播速度因此变得更快。所以,当时许多人以帝国为“上帝之城”的印象破碎了。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城可以被攻克,基督教信仰也可能受到挑战,希望随之破灭。但奥古斯丁却坚定地站在大公教会的立场上,并开始逐渐反省:为何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大帝国,最终会面临可能陨落的迹象。 我相信奥古斯丁已经看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的景象,尤其是新罗马帝国的晚期。所以,由于民众中存在的这种情绪、质疑或者困惑,在413年,他便响应罗马将军马克利鲁斯的请求,开始写作《上帝之城》这本书。他说,我们所说的天国,不在罗马帝国,也不是今生。罗马帝国是有可能陨落的。古往今来,已有多少伟大的帝国都陨落了。 地上没有一个真正的王权可以遵从,否则主耶稣就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因此,他开始阐述“上帝之城”的概念,更新了人们对此的观念。到公元427年,奥古斯丁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在此期间,他一边写作《上帝之城》,同时也完成了与佩拉丘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之争的论战。这便是其创作的大致过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简短的影片来感受一下。 我们来看看这个。这是一部英文影片,内容是关于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被攻克的情况,可以算是一部纪录片,但也加入了一些电影的情节。 这对于罗马文化是一场巨大的震惊,一个永远无法回到的时刻。410年罗马的陷落,其主导者是一名曾被罗马官方称为自己人的人。但这也是罗马人对体系内人员的一种称呼。这种策略也可能会成功。我们对阿拉里克的成功知之甚少,但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他可以被视为一个罗马人,因为他在罗马的环境中成长并被如此看待。 最终,他也成为了罗马军队的领袖。罗马人给了他最深刻的教育:关于在军队和帝国的工作,以及如何将其毁灭。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帝国被其所称的“野蛮人”所占据,这种情况类似于古代的中国,即自视为中华文明的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周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也未形成像罗马帝国那样系统性的世界观与信仰文化。然而,这些外邦人在罗马帝国内学习了其诸多技巧,包括战斗技巧。因此,阿勒瑞克必须成为领导者,带领其部队投入战斗,以此才能继续获得金钱与报酬。 他真正想要的,是找到一个自由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保护住自己的民族,并且不需要在罗马帝国下服务。他作为一个外族的哥特人,在罗马帝国服务,但当时罗马帝国侵蚀了他们哥特人的土地。由于罗马帝国很强大,他们必须俯首称臣。但是他自己本身。 作为一个哥特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民族获得一定的独立性,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他认为他们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该氏族的一些特征和说法有所了解。因此,在故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他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在欧洲历史中的一部分。 由于原始口语文本极度破碎,混杂了中英文、缩写及无法识别的字符,且缺乏完整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联,因此无法在保持其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将其改写为一段连贯通顺的书面文字。 他决定保留这座城市,因为战争持续得太久了。他似乎不打算再以攻占城市的方式来结束战争。阿勒里克表示他会离开城市,并与罗马展开直接商议。他向罗马索要即将沦为奴隶的平民作为人质。这些人质并非旧奴隶,他们其实是三百名最精锐的士兵,但这些士兵已完全被城市腐化了。 他们在城中发生冲突,杀人抢夺。他们打开城门,让等候的奴隶进入。这里就提到了哥特人阿拉里克的策略:在长期围攻不下之后,他们假装妥协,献上三百名奴隶,但这三百名奴隶实则是他们作战优良的战士。他们进入罗马城后便开始屠杀,继而打开了城门。在某种程度上,阿拉里克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想要占领圣彼得,但他真正想要的,是为他的人民谋得一席之地。 他希望为他的人民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为此,哥特人阿拉里克发动了长期的围攻,这被视为他为哥特民族争取到的永久解放。然而,阿拉里克并未能长久地享受他的成功,在民族迁徙的战争之后,他便去世了。他的人民曾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但最终,他的继任者们率领着追随者,在四十年后,于如今的法国南部建立了哥特王国的中心。 在此时,戈特人帝国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维持,一个永恒的维持中心,一个永恒的、被维持的帝国。 在此时,在此时,在此时。有究竟,有究竟。Framing。铁杆,铁杆,铁杆。模特。棕榔,棕榔。绽放。 一个记录,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记录中比较着重的一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关于政变与战争的历史记录。这就像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开始屠杀以色列的一个城镇,该事件导致以色列开始要彻底消灭哈马斯。当然,以色列是一个小地方,但帝国是一个大地方,而这类事件在中国其实也时常发生。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始终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历史上确实有几个朝代基本上是被外族所统治的,例如元代与清朝便是明显的例子。只不过在文化上,他们已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便是他写作《上帝之城》的大致背景。他写了14年之久,因此我们将其结构大致划分一下,此处参考了某一版本序言的内容。 第一至十卷主要驳斥了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异教徒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衰落,是由于其抛弃了祖先的信仰与神灵,转而信仰基督教,因此是基督教造成了罗马帝国的衰落。从第十一卷至二十二卷开始,作者便逐渐展示其基督教的政治历史观。他首先从人类社会起源开始探讨,论述贯穿了从《旧约》圣经至《新约》的整个历史长河,探讨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第十五至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十九到二十二节是人类历史的结局。因此,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当中,完整地运用其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向读者做了展现。事实上,许多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理念与思想,都受到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这部作品比较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它的几个主要版本。对于能够阅读原文或拉丁文的读者而言,一个较为有名的教父校勘本是《教父全集拉丁丛编》(Patrologia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Latina)系列,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版本。 此外,《教父文集》第七十八卷也记录了这一三位一体的教父文本。所谓教父文本,是指历史上一些较为有名的著作,它们被当时的人们所珍视。例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罗马帝国流传下来以后,就尤其被教会人士所珍视。并且,西罗马帝国陨落以后,其后继的国家和民族的信仰仍然是基督教。因此,在政治的赞助下,奥古斯丁的这些著作仍在修道院里被不断传抄。所以当它被传抄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很多版本。到了现代社会,其中流传较多的版本便可能被收录。 在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存留了不少手稿,甚至一些修道院,例如梵蒂冈图书馆,也有收藏。围绕这些手稿,便产生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这些手稿在传抄过程中会产生差异,因此有学者专门对可能多达十几个的不同版本进行校订,划分每个版本间的传抄年代,并考证哪个版本是根据哪一版本传抄而来。这便是他们的工作。基本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如果懂拉丁文,就需要参考这些版本。我们现在看的这部是英文著作。 他在书中介绍了几个英文版本的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们所参考的中译本,其翻译主要依据以下英译本:其一是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另有一个更早的版本出版于1950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本《上帝之城》中译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而来的。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个译本虽不够优秀,但在国内现有环境下已属不易。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是直接根据拉丁文教勘本翻译的版本。而更理想或更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版本,则可能会提供原文与译文的对照。 一边是拉丁文的教父学版本,另一边是中文译文,由此形成了一种双语阅读的版本。这种形式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更具价值,因为在阅读中译本时,如果懂拉丁文,便可以随时参考拉丁文原文,同时也能审视中文的翻译方式。在我所见的关于《上帝之城》的中译本中,目前比较有名的是王小钞翻译的版本,于2016年出版。至于“三位一体”的概念,因上节课已经提过,此处便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该书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吗? 所以,两座城是由两种爱所创造的:一种是属地之爱,从自爱一直延伸到轻蔑上帝;另一种是属天之爱,从爱上帝一直延伸到轻蔑自我。因此,一座城在自身中得荣耀,另一座城则在主里面得荣耀。一座城向凡人寻求荣耀,另一座城则在上帝那里找到其最高的荣耀,这便是良心的见证。 总体而言,要理解奥古斯丁的写作基调,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即罗马帝国的末期。当时他已目睹罗马帝国正逐渐被外族与外邦人(或称野蛮人)所侵蚀,城市也一座座地被占领。因此,人们在此时已经丧失了那种认为罗马帝国可以与上帝之城划等号的可能性。而在基督教的历史上,这反而成为了天主教的传统。 是最早抛弃“将地上的国与天国划等号”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后来,东正教可能也开始抛弃这种观念。例如,希腊东正教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仍然对这个政权抱有比较大的依赖性。但是,如果你看东正教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情况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希腊东正教历史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即教会于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逐渐摆脱政治的控制和纠缠,并以修道院和教会礼仪为中心,设法获取自身的独立性。而这种理念,反而在西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得更早,因为帝国在奥古斯丁时代已经衰亡。因此,奥古斯丁便创造了一种政治神学理论。 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看,我认为西方政治神学的发展实际上要比东正教更早。当然,东正教在拜占庭时期便已形成,但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其发展在我看来,至少从我有限的了解来说,并未出现一部像《上帝之城》那样体系成熟、专门探讨政治神学的经典专著,这是令人遗憾的。 即使是叶骎的这些contributions,它就是使用机工的造型来象征。当然,我觉得这样都并不算是equivalent。 当我们审视奥古斯丁笔下的“上帝之城”时,会发现其政治神学不仅关乎社会治理,也触及人内在的心态,即一个人是渴望成为“人上人”,还是愿意成为一个爱上帝的人。或许对中国读者而言,可以这样理解: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人,第一种是追求成为“人上人”的人,因为这无异于想成为上帝;第二种则是爱上帝、否定自我、并背负起自己十字架的人。这两种人会建立两种城市,即世俗之城与上帝之城。在他的理念中,这两座城在历史进程中始终相互交织,充满张力与碰撞。 这种理念在欧美文明体系中是成立的,因为该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上帝之城”,其根基便是教会。在教会这一团体中,信奉上帝的人因爱上帝而否定自我,过着爱上帝、爱他人的生活。因此,在欧美文明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相互的约束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奥古斯丁将上帝之城与地上的有形教会紧密关联。至少从我读到的段落以及个人经历来看,是如此。 例如,我曾在中国作为基督徒,但身处的社会环境视基督教为“洋教”,将信徒视为异类。因此,共同的信仰和基于基督诫命的理念只能在教会内部的小圈子中分享。然而,当我到国外并参与当地的华人教会、东正教甚至天主教会后,我才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奥古斯丁所言“上帝之城”的含义。其意涵在于,上帝之城存在于教会所建立的彼此相爱的团体之中。教会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一个国家可能灭亡,但教会却得以存续。 那么,教会为何如此重要,其对社会的影响为何如此深远?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教会是整个社会的巨大祝福。当一个人生活在教会共同体(community)中,成员们拥有共同信仰,每周参加礼拜,并在小组中为遇到困难的弟兄姐妹彼此代祷。这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体。以我的经验,欧美地区整体素质最高的团体或许就是教会团体。这是一个真实的感受。许多优秀的组织或俱乐部,其运作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模仿教会。教会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最基础且行之有效的理念,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肯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此,我想强调,“上帝之城”的概念是一直存在的。对于东正教而言,“上帝之城”的概念与奥古斯丁的观点或许区别不大,同样指向教会生活。但东正教可能不仅关注社会正义层面,也同样包含人性的层面。在东正教的灵修传统中,例如君士坦丁时期形成的修道传统,其本身就是对政治过度理想化倾向的一种否定。它反对当某个君王或政权开始赞助基督教时,便将其等同于天国的错误观念。修道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对之声,否定在地上可以找到上帝之国,或将地上的国与上帝之国等同。 实际上,奥古斯丁也反对这种观念。他的现实处境告诉他,不能将上帝之城与任何地上的城邦或政权划等号。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永存。纵观人类历史,王朝更迭,兴衰有时,皆是常态。例如,美国能长盛不衰吗?依据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接下来,奥古斯丁继续阐述,我们必须按灵性而非肉体生活。显然,他的“上帝之城”不仅探讨社会层面,也深入到灵性层面。因为一切好与不好的现象,其根源都在于人心。那么,何为灵性生活?浅显地说,就是处理个人心思意念的问题:如何清除内心的恶念,避免犯罪堕落的生活,转而过一种讨神喜悦的生活。相比之下,按肉体生活则意味着放纵于吃喝、贪食、酗酒与肉欲,这些都是人类一切不良现象的缘由。即便是世俗文化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追求,其本质也未脱离对物质与肉体享乐的贪图。由此可见,世俗文化与灵性生活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奥古斯丁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认为这两座城并非一个完全有形、可以明确界定的实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是,它们如同人的灵魂与身体,始终交织在一起。若将世俗之城比作身体,上帝之城比作灵魂,那么二者便是共存的。这两座城的公民在世上混杂共处,直到最终审判时才被分开。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帝之城理解为教会的观念,即真正的教会在哪里。然而,这个教会也并非完全可见。在奥古斯丁的概念中,一些身在有形教会内的人,最终可能并未得救;而一些看似在教会之外的人,最终可能蒙上帝拯救。因此,上帝之城的成员身份与是否得救并非绝对挂钩。 当人类生活在一起,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明,并生活在同一地域时,在人心当中便有一种相互碰撞或交织的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黑暗的力量或光明的力量。光明的力量源于那些爱上帝以至于否定自己的人,而黑暗的力量则源于那些爱自己以至于否定上帝的人,这可以作为一种简要的概括。如果一个人没有基督教信仰,也不愿意按照良知来生活,那么他必定是“世俗之城”的公民。他只愿意过一种“成王败寇”式的生活,即只要自己安好便可,对他人则漠不关心。然而,对于基督徒的人生而言并非如此。主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众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所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导与理念。 那么,在中国社会中,“上帝之城”的现象是否明显呢?我认为它一直存在,只是不显著。中国从未出现过像君士坦丁大帝那样颁布《米兰敕令》,并正式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君王。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君王曾真正赞助过基督教,因此我们看到“上帝之城”在中国的体现是不明显的。中国比较流行的文化,我认为表面上强调仁义自信,但骨子里,尤其是对执政者而言,是法家的思想。我们讲“厚黑学”,谈论“成王败寇”。这种理念本身就是“世俗之城”的一个典型产物。“成王败寇”意味着只要胜利,胜利者即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因此,综合这些理念,至少从我个人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事实。然而,中国一直有基督徒、教会以及相关的教导和信徒的存在。 接下来,我简单为大家读一段文字:“我们有一座上帝之城,祂的创造者劝我们做祂的子民。然而世俗之城的民众,却将他们的邪神放在圣城的创造者之上,因为他们不知道祂是众神之王。”从我目前的解读来看,我认为“上帝之城”与基督教的教会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经文提到要做祂的子民,这实质上指向一种教会内的生活。在教会论上也体现了这种关系。而“世俗之城”的民众,他们忠诚的最高理想或崇拜的对象并非上帝本身。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划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例如美国、英国,自大航海时代以来…… 从十五世纪开始,现代文明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帝祝福了欧美这些国家,使其科技、政治、文化、语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那么,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之上,即当时上至君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为基督徒。如今,即使英国已堕落到如此地步,当人们前往其海滨城市时,仍会发现当地最显眼的建筑依然是教堂。 每个城镇都有教堂,有非常大的,也有小的,例如我们家对面就有一座。教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他们积累了近千年、至少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传统与文明。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上帝曾祝福过这样的国家,但也会因他们离弃上帝而惩罚他们。例如,当前欧美的世俗化问题就比较严重,这是一个相当显眼的迹象。欧美的左派政治家或媒体,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敌基督的。 一种有害的思潮已然出现,它可能会摧毁整个欧洲文明。以英国为例,其现任政府领导人斯塔默,尽管在国内可能被认为表现优异,但对许多英国民众而言,他无异于一个卖国贼。斯塔默政府的一项主要举措,便是试图将英国转变为一个穆斯林国家。穆斯林对英国的影响已极为深远:一方面,像卡塔尔这类国家持续在英国投入资金,并透过大量非法行动引入非法移民。...

September 5, 2025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