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曼博士:路德宗在中国

按:这次找来笔者导师开的第二场讲座,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教授,是研究清代和满族文化的著名学者。讲稿和问答正在整理中,敬请期待。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September 20, 2024 · ephremyuan

李姝茜,杨恺成:埃及科普特朝圣游

按:李姝茜硕士,杨恺成在读博士向您介绍埃及科普特朝圣游。他们在埃及科普特朝圣两周,拜访了埃及科普特,西奈山等多所著名教堂和修院。特此感谢他们无私分享。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August 30,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礼文中的圣母安息升天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礼文中的圣母安息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8月16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August 16,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之基督升天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基督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6月07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July 7, 2024 · ephremyuan

李姝茜,杨恺成:亚美尼亚朝圣游

按:李姝茜硕士,杨恺成在读博士向您介绍亚美尼亚朝圣游。他们于2024年1月去亚美尼亚朝圣游,拜访了亚美尼亚多所著名教堂和修院。特此感谢他们无私分享。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May 10, 2024 · ephremyuan

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八课: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及驳斥六道轮回导读。讲稿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以及驳斥六道轮回导读》,讲稿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19日)。亦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正文 一、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著作译本及校勘本介绍 我们这里主要参考三个译本,一个是石敏敏在2004年根据英译本翻译的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灵魂与复活》。我觉得这个译本总体来说质量还不错,但是跟原文翻译过来的就没有办法去比较了。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很有必要出一个从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译著,这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六道轮回和转世投胎观念如此盛行的国家来说,这本古教父反驳轮回转世观点的重要著作,应该要从原文直接翻译——他当然没有接触过佛教,但是我们在这本著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在驳斥佛教那种关于轮回的观念。 另外参考的一本是Behr在2023年出版的《On the Human Image of God》。作者把尼撒的格列高利关于人论的一部著作,做成了校勘本,然后又翻译成英文。 我们主要参考这本书中的英文及原文。 最后一本是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一些著作的介绍:《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这是介绍他的各个神学主题以及相关人事的字典,此字典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学术信息。 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两本著作,《论人的形象》和《论灵魂与复活》。 在这里,我粗略的把有关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已经出版的一手材料的校勘本罗列出来。 这里面最著名的专门介绍尼撒的格列高利的是Gregorii Nysseni opera,简称GNO。 他的大部分著作,通过这个系列的校勘本基本上都做出来了。如果大家能直接读希腊文,愿意翻译他的著作,那么我可以帮你们找到这样的原文,你们可以来从事翻译的工作。 二、尼撒的格列高利的生平介绍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尼撒的格列高利。 光从东方来这个网站上,有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基本介绍,是我去年上半年的时候给David Tang提供的。 尼撒的格列高利是大圣巴西尔家族中最小的弟弟,他没有上过学,而是受教于姐姐玛卡瑞娜。在巴西尔去外面求学的时候,姐姐玛卡瑞娜在教他。主后355年到358年的时候,巴西尔也做过他的老师。也就是说,尼撒的格列高利基本上是通过家庭教育而成材的。 他结过婚,但之后丧偶。主后372年的时候,他被按立为主教。379年1月的时候,他哥哥巴西尔去世;同年,他的姐姐玛卡瑞娜也处于弥留之际。这时候的他,才开始从哥哥巴西尔和姐姐玛卡瑞娜的圣洁光环之下,走上历史舞台。 关于巴西尔更多的介绍,这里有John Behr的一本书,叫做《The Nicene Faith》,在其400到414页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主要著作,其实是继承了巴西尔没有完成的一些作品。巴西尔写了《创世六日》,但没有写人论的部分,所以尼撒的格列高利就写了《论人的造成》。为了驳斥欧洛米,他又写了《驳欧诺米》。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他也参加了。但总体来说,在这次大公会议上,还是神学家格列高利的权威性更强一些。 在学界,关于他的研究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才受到重视。原因很简单,之前关于巴西尔和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研究已经太多了,大家需要找一个还没怎么研究过的新的历史人物。 目前,他晚年的著作,比如说《雅歌书注释》,《论摩西的生平》等,也有了中译本。 三、《论人的造成》 接下来我们就直接讲他的著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探讨。 首先,我们简单的讲一下,下面这两本书的大致背景。 第一本书叫**《De hominis opificio》,就是"论人的造成"的意思**。这本著作大概写于379年,正好在巴西尔去世以后。总的来说,《论人的造成》这本书,是为巴西尔的《创世六日》所续写的一部著作。这其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就论到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这和后来东正教静修主义的传统有些许的不同,我们待会儿再详细的进到这些句子里面去谈论。 另外一本书是**《论灵魂与复活》**,以对答的形式展开——尼撒的格列高利想象他的姐姐玛卡瑞娜在跟他对话。这场对话发生在Annesi,就是玛卡瑞娜修道的地方。时间上是在主后379年的12月份,他参加完安提阿的会议回来以后,以他姐姐的身份来探讨灵魂与复活这个话题。此时他姐姐正处于弥留之际。 《论人的造成》这本书我找到了原文,可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去读。《论灵魂与复活》这本书我也找到了原文,但是还没来得及和译本逐字逐句去对照。 我们来读一下《论人的造成》的一部分: 如果你考察神性之美表现在人身上的其他各点,就会发现它们都完全保存了神的形象。神性就是心,就是道,因为"太初有道",并且保罗的跟随者"有基督的心"在他们里面"说话",同时这些人也并没有脱离人性。你可以在你自己身上看到话语和理解,它们其实就是神心和神道的一种模仿。另外,神就是爱,就是爱的源泉,这是伟大的约翰说,“爱是从神来的”,又说:“神就是爱”。创造人性的主也使我们具有这样的特征。 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个"心“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原文。 大家看这个词**“Nous”和“λόγος”。“λόγος”这个词大家可能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言语的意思,在思高本里被翻译成”圣言",在和合本里被翻译成"道"。“Nous”是一个没有中文能够对应的词。从希腊哲学的角度,它通常被翻译成"理智"、“心智”,有时候翻译的更奥秘一点,叫做"灵智"。在我翻译的灵修著作里,通常把它翻译成"心灵"。所以当大家读到上帝是心的时候,不要惊讶,因为"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没有人论这个概念,而在中国古代,我们有一种"心性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论。我以为以前没有人把“Nous”**翻译成"心",但这里翻译了,我觉得这个翻译特别好。神性就是"心",对于中国人而言,完全可以这么说。 “Nous”和“λόγος”是什么关系呢?希腊哲学里面有探讨,尤其是到了新柏拉图主义时期。本来,这两个词基本上是同义词,但是到了新柏拉图主义时期,“Nous”的地位提升了,而“λόγος”的地位稍微降了一点。“Nous”是用来与上帝相交的。人的心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与上帝相交的。“Nous”还衍生了其它的一些功能,包括话语的功能。这个词在柏拉图的灵魂三段论里面,被叫做“logistical”,这个词的前缀和**“Nous”是一样的。在很多时候,它被翻译成人的理性。文艺复兴以后,“Nous”**跟神相交的功能被淡化了很多,理性被高抬起来了。 在此处,尼撒的格列高利抓住了人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Nous”和“λόγος”。上帝照著祂的形象和样式来造人,主要就是指这两方面。当然,自由意志也是在它们中间出来的,爱的能力也是在它们中间出来的。这就是尼撒的格列高利对人论的解释。说白了,就是我们有上帝的形象,我们有心灵和理性思考的官能。 所以说,你要认识上帝,首先要认识自己。但是我们看到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这里说: 倘若原型超乎理解力,而它的形象却可以理解。那么从两者所表现出这种相反特点就可以表明这形象是有缺陷的。然而,按造主的形象造人的心灵,其本性是我们所无法认识的,所以它必与那高级本性完全相同,它自身的不可知性就是神性不可理解性的表现。 在之前的一次讲座中,我们谈到神学家格列高利,说他是整个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希腊哲学从好奇探索世界的特质,转向了神秘和灵修。尼撒的格列高利显然继承了这一点,因为大家都知道神的本性是不可知的。如果说,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和样式造人,那么,从某种意义上,人里面也有某些东西始终是不可知的,它是个奥秘。上帝是个奥秘,所以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也是一个奥秘。有时候,大家担心AI要毁灭人类,我觉得这言之过早了,因为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还怎样去制造一个活人?我们现在所造的AI,其实只是一个大数据下的预测模型而已,和有灵魂的生命体无关。 在此,就出现了人性的第一个特点:照着神的形象造人。这个形象指什么?指我们的心灵和理智,或者说心智。尼撒的格列高利还讲了一个人性的特点,即我们人性当中有一部分是不清楚的,因为人的原型上帝,也是不可知的。 接下来尼撒的格列高利开始谈论,心灵到底在哪里?有的人认为在心脏,有的人则说在大脑里。以前我开过一次讲座,专门讲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我说,不能排除心灵在身体里面的可能性。然后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圣灵住在我们心里面,在心里面是有一个位置的。这个位置和静修主义的祈祷姿势有关系,即吸气入心的祈祷姿势。尼撒的格列高利并不处于静修主义之时,他的观点和14世纪的圣格列高利·帕拉玛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甚至可以说,他跟同一时期的玛卡瑞娜的著作也有一定的区别。 “灵魂发现惟有在智性与理性中才有其完全的形式,因而,凡不具备智信和理性却也有"灵魂"之名的,都不是真正的灵魂,只是与"灵魂"这名称相关的生命力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动植物也有灵魂,因为它是有生命力的。而尼撒的格列高利很显然把人的灵魂跟动植物的灵魂做了一种区分,他认为只有具备理性思考能力、智性推理能力的人,才能被称之为拥有真正的灵魂。 “正因如此,为万物立法的神也赐给人动物性——因为动物性离植物生命不是太远——使人除了植物还有动物可用,他说:“你们可食各样肉,如同食菜蔬一样。“因为有感觉能力之物与没有感觉能力惟有营养生长之物相比” 在这里我们看到,尼撒的格列高利使用了传统希腊哲学的分类方式,分为人、动物和植物。植物只有营养生长的功能,它不像动物一样能看,能听。动物可以活动,有触觉有听觉有视觉等,有些动物的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比人类还高,但是它仍然是处于感知的层面,没有上帝造人的形象的部分,即人的心灵和理智部分,这是动物没有的。 “因为我们所要思考的主题原不是人的属性中心灵比他的质料器官更富尊严,而是心灵并非囿于人体的某一部位,乃是均等地存在并贯通于全身,既不包围他物,也不为他物所包围。包围、被包围这些词专门适用于罐、桶或者其它容器,但身心的结合却是一种难以言喻、不可思议的关联,心灵既不是在身体"里面”(因为无形者不可能包裹在形体里面),也不是在外包围身体(因为无形者不可能内含任何东西),心灵靠近身体乃是以某种难以名状,无可理会的方式进来与它接触。 可以说,心灵既在身体里面,又包围着它,既非根植于身内,也不是被身体包裹着,此种情状是非我们所能表达和想象", 在这里,尼撒的格列高利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首先,身心的结合是一个奥秘,它们有着一种难以言喻、不可思议的关联。他用了两个词来描述:难以言喻和不可思议。 然后他认为心灵并非囿于人体的某一部位,而是在身体中均等的存在,并贯穿于全身。这个概念和静修主义所持守的稍微有一点区别,故而有人认为,静修主义的祈祷姿势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尼撒的格列高利不认为心灵位于脑部或是心脏的位置,而认为其是均等的贯穿全身。他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是认为身心结合乃是一种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联合。 同时,我们要注意尼撒的格列高利跟格列高利·帕拉玛一样的地方在于,都认为心灵在身体里面,又包围著身体。这个很重要,因为心灵如果不在身体里面,那我们就不能说身体是圣灵的殿了。正因为身体和心灵有这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可以说圣灵住在我们的心里,也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尼撒的格列高利不断强调这种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的,是没有一个确定部位的。心灵均等的存在并贯通全身。而静修主义的论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心灵有一个确切的地方,就在我们心脏周边这些比较狭小的空间里,在那里面发动。这是二者的一个区别点。...

April 19, 2024 · ephremyuan

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六课: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讲稿问答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以下格式:**袁永甲《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希腊传统第6课,祝心斋整理,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3月29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大圣巴西尔 《论创世六日》《论圣灵》正文 一、方法论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讲一讲方法论,把学术是怎么样的讲清楚。我在读博士之前,没有怎么思考过方法论的问题,但是读博以后,发现这个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 这幅图片是我在做博士项目的时候遇到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僧侣的名字。在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拉,有一个墓葬群,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要搞大建设,就在里面挖了一些墓葬出来。这些墓葬有一个特点,就是安葬的时候下葬的人会用一些没有用的纸来包裹住死者的尸体。这些纸后来被人们发现和翻译出来,整理成了文书。虽然这些文书都是残片,但这些残片的内容很丰富,我的博士论文有一部分就涉及到这些残片内容。 大家看这个残片,会发现里面写着「僧顺」、「德颖」等名字。这些残片现在主要由北大荣新江老师的团队在作整理,他们团队将这一批残片整理成了这样,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上面是图、下面是释读的一个版本。 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会把这些名字打到我的论文里面去。在这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感触就是:历史留下的是残片,是一些碎片化的东西。而做考古、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其实就像是做一个侦探。像我做人文学科的研究,就没有办法穿越到过去去问那个僧人,你到底是佛教徒还是景教徒?他留给你的就是一个名字,也许这个名字在历史中出现一次,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图片里的这个残片是高昌时期的,高昌时期大概为公元五世纪末到七世纪初。这段时间,高昌经历了好几代人,而这个僧侣就留下这么一个名字,学者们唯一能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我想说的是,所谓学者做学术研究的人,虽然能讲一些东西,但是他拿出来的一手材料极其有限,所以他试图要讲的这个历史内容也就极其有限。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在考古领域,我们发掘出了很多墓葬、古城,但是很多商代遗迹中就没有发掘出文字。有发掘出文字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文字会记录一些事情,学者就可以据此推测那个地区的人以前做了什么。如果没有文字,那学者就很难推测出来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相信学者们的推测,因为他的一手材料是一个碎片化的东西。 如果你较真,就会发现学者们的很多推测并不一定有理有据。学者们的推测暂且不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不了解这些一手材料,不知道如何去处理,那他们的推测是不是更不靠谱呢?其实也不是。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比如我研究的这个残片,大部分的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毫不怀疑的认为这些名字的僧人就是佛教徒,但事实上这些残片上的僧人名字就只出现了一次,是没有上下文的。你不能从残片的上下文推论出任何东西来。有一些名字它就在那里,比如一个寺院的名字,它就立在那里;一个僧侣的名字,他就立在那里。没有上下文。你没有办法判断它是佛教的,还是景教的,还是拜火教的。那怎么办?你不能坚定的认为他一定是佛教徒吧?现在我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大家觉得在唐朝的高昌地区,在三夷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进入高昌的时候,见到一个僧人就很自然地认为,如果他不是景教徒,那一定是佛教徒。这个逻辑也是不对的。如果不能证明是景教徒,也不能证明是佛教徒,那我可以存而不论。为什么?因为历史留给你的就是碎片,你没有办法确定的时候,可以不说,可以对历史的原始材料保持诚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推论,都是根据这些残片断章推论出来的。 在当时宗教类的文书比较流行,比如像敦煌和吐鲁番就出了很多佛经。景教大部分出的是一些礼仪和灵修的文献,这些文献很普遍,因为关乎永生。古人一点也不笨,他们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所以一些关乎永生的资料,无论是佛教也好景教也好,这些经典著作就存留了下来。我们今天要讲的大圣巴西尔的著作就属于这个类别——宗教类的著作。 历史上,宗教类的著作其实很多,其次,就是在政府赞助和支持下的一些著作,比如官方的文书、官修的史书等。我们现在在国内看到的历史大部分是经过了宋、元、明三代人所加工过的历史,这种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历史中被彻底的遗忘?多到不可胜数。《传道书》中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2)。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传道书1:11)。我们过去了一代人,马上就会忘记前一代人。我们经历过很多政治事件,但是历史没有记载下来,我们马上就忘了。比如说我有一次在YouTube上发布了2022年4月份的上海之声,下面就有一个人留言,说才过了一年,但是大家已经把这事给忘了。 二、巴西尔研究之手稿篇 介绍手稿传统: Fedwick, Paul Jonathan. Bibliotheca Basiliana Universalis : a Study of the Manuscript Tradition of the Works of Basil of Caesarea. 5 Vols. Turnhout: Brepols, 1993. 我们既然谈到了历史碎片化的天然趋势——历史总是留给我们碎片,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这些碎片是什么? 巴西尔生活在主后四世纪,是非常有名的圣人,所以他留下的不是碎片——他太有名了。历史上出现一个巴西尔这样的人物非常不容易,一个时代可能出现一两个就足够了。几乎他所有的著作都不断的有人在传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有一些异端,如阿里乌,他们的著作就不会被传下来,因为政府不支持出版,那就会绝版,绝版书不再版那过几年人们就忘了。而巴西尔无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在灵修、礼仪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教会历史上后来的教父们、主教们、抄写员们都无法遗忘,并且他一直得到了拜占庭帝国的公开支持。他是一个圣人,所以他的著作才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所以他才有非常多的手稿留存。这些手稿跟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些残片是不一样的,上面的是历史上偶然留下来的,就是一个残片,可能就这一份。但巴西尔不是,他有非常多的版本在各个地区普遍的流行,比如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就存留了他的讲道集和长会规;在阿索斯圣山,又存留了一份他的长会规抄本。所以他有很多抄本。对于学者来说,他就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我怎么处理这些不同的抄本?于是就出现了校勘本。 三、巴西尔研究原文以及现有校勘本 校勘本这一概念最初不是用来编辑教父著作的。它最初由自由派神学发展起来,自由派神学家把所有的新约圣经版本,比如亚历山大、安提阿、君士坦丁堡这三个地区信徒用的版本,以及一些古代沙漠地区所找到的圣经残片拿出来做对比,做出了一个校勘本,这样在一个本子上你可以看到所有版本的异同。做教父学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处理这些不同的版本。目前大部分的版本都存留在修道院或者博物馆里。有一些比较大的教会会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他们可能也存留了一些手稿,只是这些手稿可能就比较新了。在古代,存留最多的就是修道院。 非校勘本:PG 29-32 (PG = patrologia graeca, 下载见: https://patristica.net/graeca/ 校勘本:《驳欧诺米》希腊校勘本以及法文译本,见: B. Sesboüé, with G.-M. Durand and L. Doutreleau, Basile de Césarée: Contre Eunome suive de Eunome Apologie, SC 299, 305 (Paris: Cerf, 1982,1983)....

March 29, 2024 · ephremyuan

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七课: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讲稿问答随后整理出来。 若要引用此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阿甲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七课,祝心斋整理,阿甲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5日),引用日期,本文链接。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讲稿整理 一、神学家格列高利的基本介绍 首先,我对神学家格列高利做一个整体的评价。 【神学家格列高利】有时也被称为【纳西盎的格列高利】。他和大圣巴西尔、尼撒的格列高利这两兄弟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巴西尔甚至在一份书信里说,他和我就像是一个灵魂住在两个身体里面,由此可见他们俩的亲密程度。他们俩在上学期间相识,故在很多神学理念、灵修精神上非常契合。神学家格列高利比大圣巴西尔要长寿一些,巴西尔成为修士的时间比神学家格列高利则要早一点。格列高利不是很热衷于加入神职、参与教会的服侍。他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和巴西尔来往的书信表明,他不热衷于参与教会事务,而是喜欢过独修的生活。能在独修的生活里,安安静静的读经、祈祷、渴慕上帝,他就非常开心了。他后来之所以被拉到君士坦丁堡开讲座,完全是被迫的——如果不是巴西尔去世,他估计不会出来做这一系列的演讲。 我们来看他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是我翻译的,英文版出自我在波士顿学院的导师之一Dunkle翻译的神学家格列高利的部分著作。格列高利说 主,不要让我忘记你,求你也不要忘记我; 主,智者之亲,三一之光,不要忘记我,免得敌人掳掠我,到地狱坑和痛苦的黑暗中。 因为,恐怖的撒旦埋伏在你朋友周围。 我知道,只要你记得我,不断以话语和洞见与我相亲,我就会摆脱他。 格列高利也创作诗歌,但是他的巅峰之作,还是**《神学讲演录》**系列。 我们今天讲的,是其讲演录里27到31篇这五篇。这五篇非常有名,并且就此奠定了尼西亚信经的权威地位。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教会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称号,叫神学家格列高利。之所以叫神学家,是因为其神学著作的思想深度、文字的优美,都达到了一个与使徒约翰同等的地位。在东正教的传统里,只有三位神学家——而直接说是神学家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圣使徒约翰,一位就是这个神学家格列高利。之后在11世纪出现的新神学家西默盎,有一个【**新】**字,可见其不是直接以神学家被命名。 神学家格列高利并不仅是以神学的辩论、阐发的精微而闻名,他在神学和灵修上,我觉得他达到了与大圣巴西尔几乎同等的地位。他于主后325年出生,大约390年就去世了。这在McGuckin写的关于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的生平介绍里,有详细的介绍。我们先来看他的生平年表。按照时间顺序,这个年表会记载教会、帝国,以及格列高利的重大事迹。 主后325年,格列高利的母亲说服其丈夫成为了基督徒,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328年时,格列高利的父亲——老格列高利,成为了纳西盎地区的主教。 329或者330年,格列高利出生1。他跟巴西尔几乎是同一年出生的,出生地同属于加帕多家地区。 在他12到14岁的时候,曾跟随当地的名师接受启蒙教育。古往今来,但凡是家里有点家底的,如贵族这样的富人阶层,都会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45-346年时,在加帕多家的凯撒利亚城,格列高利学习修辞学。 347-348年时,他在巴勒斯坦的亚历山大城求学。格列高利的游学经历非常丰富,他先在本地,然后到本地有名的城镇中心,然后到巴勒斯坦的亚历山大求学——亚历山大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重镇。 主后348年时,他跟着他的导师来到了雅典求学。 348到358年,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他和巴西尔相识,并成为挚友。 他们俩在青春年少时得以相识,且都是基督徒家庭出身,有着同样的理想,都求学在雅典。在雅典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对雅典的哲学和各种思想流派,了解的非常深。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如果是在国内,那他们是在北京大学学习;如果是在美国,那他们是在哈佛大学学习。他们了解着世界上当时各种各样的思潮。 在此期间巴西尔的弟弟去世了,于是巴西尔回到了老家。主后356年时,巴西尔开始修道,并开始写短会规。但是格列高利还一直在雅典求学,直到358年。那时格列高利28岁,他回到了故乡加帕多家地区,继续和巴西尔保持联系。 主后361年时,格列高利的父亲强迫性的把他按立为神父——在这之前,由于受巴西尔的影响,他已经过起了修道生活。巴西尔和格列高利一直是朋友关系,所以巴西尔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基本上会找格列高利。 370年时,巴西尔的姐姐去世了,巴西尔自己被选为教会的主教。 372年,巴西尔把神学家格列高利按立为凯撒利亚的主教,但格列高利逃离了那里。逃离之后,他在纳西盎帮助父亲做助理主教。他有一些演讲录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374年,格列高利的父亲去世。375年到378年,格列高利退休了——他真的不喜欢担任神职。退休这三年期间,他到塞琉西亚过着修道的生活。 此时巴西尔开始写《论圣灵》,而欧诺米作为阿里乌异端的代言人,开始跟巴西尔论战,所以巴西尔也写过《驳欧诺米》。巴西尔的弟弟尼撒的格列高利,也写过好几卷《驳欧洛米》。今天我们要讲的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主要反对的人物也是欧诺米。 主后379年,大圣巴西尔去世,而格列高利被请到了君士坦丁堡,开始他的一系列演讲。380年,格列高利开始和半阿里乌派论战。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主后380年的夏秋两季之间,格列高利所做的五次讲演。这五次讲演被奉为他的代表作,其神学思想的深邃、文词的优美,几乎达到了巅峰。我看的时候非常感动。这不是大学学者写论文的态度——他像保罗写书信一样,是被圣灵感动了一路写下来的。所以我昨天在重读他的这些著作时,决定我们要一步一步认真读,不能图快图多,哪怕最终只是把其中一篇读完也行。 主后381年时,神学家格列高利演讲了38、39、40这三篇,并且还参与了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也就是第二次大公会议。 382年,他做了一场纪念巴西尔的演讲,这一篇演讲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了解巴西尔生平非常重要的资料。 神学家格列高利人生中最光辉的几年,就是在379年巴西尔去世以后到383年之间。由于他进入了君士坦丁堡,于是所有的风暴都聚集在他一人身上。他是继巴西尔之后,最有名的一个能够代表尼西亚正统的神学家。在他进入君士坦丁堡短短的四五年间,就扭转了当时的混乱局面,使正统得以澄清。此后,他又回到了纳西盎,继续做该地的主教,直到于主后390年去世。 二、神学家格列高利著作的校勘本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他的著作。像神学家格列高利这么有名的人物,其著作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一个是演讲录,一个是书信,一个是诗作。其中演讲录最具有代表性。 关于神学家格列高利最近的校勘本,主要是Sources Chrétiennes, 我们简称为SC,它是法国巴黎出版的一个一系列的校勘本。通常情况下,其一边是希腊文,然后下面罗列一些其他版本的差异;另外一边就是一个法文译本;根据情况,有时候也可能是德文译本。不管怎样,其标准是这样的:一边是原文的校勘本,另外一边是相对应的译作。而在这里面就罗列了神学家格列高利的演讲录,从1到43,一共有43场演讲。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其27到31篇。这是神学家格列高利专门针对其敌手欧诺米所做的五场演讲。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场场演讲——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提前写下来,如果没有提前写下来完全是现场发挥的,那他几乎达到了圣金口约翰的地步——出口成章。 欧诺米是主后四世纪最有名的异端之一,他参考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系统来进行逻辑推演和论证,是当时著名的辩证法大师。他坚持认定上帝是一个绝对存有的上帝,是不能被生育的。如果能被生育,那必须有一个生育的开端,所以他就采用了阿里乌异端的态度和立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上帝永恒的出生,因为这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不符合辩证法的。 三、驳欧诺米主义者 接下来我们看看,神学家格列高利是如何在《神学讲演录》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来反驳欧诺米的。 在我国先秦时代,有一个白马非马的辩论。欧诺米可能是把这种辩证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所以他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我们知道希腊人是特别崇尚理性、逻辑推理的。他们的哲学可以让他们在这个世界自由地翱翔。在中文的哲学系统里,就没有像柏拉图或者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可以如此自由自在的思考。希腊哲学这种自由自在的畅想精神,到了加帕多家教父的时代,尤其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演讲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就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以后,大家不再说希腊哲学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秘神学。为什么说是神秘神学呢?因为上帝就是一个奥秘。格列高利的前两篇演讲就是想论证这一点:上帝是一个奥秘,是超乎理性的,不能用三段论来论证祂。我觉得这是格列高利对三位一体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三位一体这种神学概念,必须基建于神秘神学的基础之上,它一定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合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 神学家格列高利说 他们热衷于世俗的虚谈,科学的反面,无畏的语词的论争。因而圣保罗,这位传讲并确立"他的话速速完结"的人、渔夫的门徒和老师,要求讨论中删去一切额外、多余的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背景。如果你们读过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你会发现他和格列高利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论战对手——欧诺米,他是阿里乌异端的代表人物。格列高利说他们热衷于无谓的词语的论证,找一些只言片语论证一大篇,讲很多的话。所以格列高利就特别引用保罗的话说,你们讲的太多了,要把一切额外的多余的话都删掉。而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非常具体的论战对手,因为奥古斯丁在写《论三位一体》的时候,这场重要论战在东方已经结束了,他更多是对圣经的一种默想,然后自己记下来了而已。这是他们俩的一个区别。 “我得说,我的朋友们,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哲学角度谈论神。这个题目没有那么粗俗、低级,以至任何人都适合聆听;我还要说,不可在每个听者面前谈论,这不是在任何时候,也不是就任何一点都可以谈论的话题,只能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谈论。” 这段话也是在回应欧诺米那一帮人,因为他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拉到他们阵营里面。他们每遇见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澡堂、餐厅、娱乐场所,都和他们谈论神学。当时的人谈论三位一体,就如尼撒的格列高利在其一份书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你在市场里面买个辣椒,都会有人跟你说:圣子应该要比圣父低一级吧。当时大家的心思都在这上面,而我们现在的心思不在这上面了。我们现在的心思在马斯克什么时候到火星去,或是AI怎么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格列高利的那个时代,没有电动汽车,没有AI,他们的心思就在神学探讨上,对他们而言,神学就是最高级的高科技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古人驭心,今人驭物。古人特别关注如何驾驭自己的心灵,而现在的人特别关注如何驾驭物质的东西。我们现在一切的高科技都跟驭物有关;而古人的心思在于如何驾驭自己的心灵,如何不产生贪恋,如何不撒谎,如何不欺骗别人,我的永生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信仰的对象到底是怎样的。当时最前沿的高科技、热门话题,就是关于三位一体的讨论。那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年代,一整个世代的人,都在关注三位一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救主是怎样的一位救主。所以神学家格列高利说:够了,神学的探讨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那么粗俗的,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要探讨的,不需要这样探讨。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候,我们才能谈论神。 接下来神学家格列高利说到一个特别有名的论据 “不适合对所有人,因为只允许对那些已经过考察,掌握了冥想之法,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至少正在洁净的人讲论。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洁者触摸洁净者是不安全的,就如让软弱的眼睛直视耀眼的阳光是不安全的一样。”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这段译作的一个问题,译者在这里使用了「冥想」这个词,而**这个词的希腊原文叫做θεορία,翻译成「冥想」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你要翻译成希腊哲学,可以翻译为「沉思」,但是在这里,以灵修的角度翻译成冥想,就会让人感觉跟佛教的冥想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标准的翻译,叫做「静观」或者「默观」。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获取灵性知识的一种方式。你可以简单地说,它代表了一种获取灵性知识的经验,并且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比如修士们,他们首先有一个阶段,叫做遵守诫命洁净自己。当洁净自己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进入默观的阶段。在我读到的有限的知识里面,默观就是你跟神交往的一种直接经验。从这种经验当中,你获得了认识神的知识。 就像一个人,他在书本上读到手不能碰火焰,因为手只能承受的温度是多少度,而火焰外围的温度有多少度,所以你的手一定不能碰火,会烧伤的。这种就不叫「默观」,而是叫学术研究。默观是什么呢?是你把手直接在火上一放,你立刻就知道你的手不能碰火了。默观就是这样一种与上帝相交的直接经验。而这种与上帝相交的直接经验,只有一个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正在洁净的人才可能获得。也就是说,神学不适合和非信徒探讨,不适合和佛教徒探讨,不适合和道教徒探讨,而只适合和基督徒探讨。即使在基督徒里面,也只适合和那些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至少正在洁净的人讲论。当一个基督徒说,我已经信主了,已经得救了,神的诫命遵不遵守无所谓了,反正我的罪已经赦免。那么神学家格列高利会很明确的说,我们就不要探讨神学了,你没有资格跟我探讨神学,因为你没有过一个遵守主诫命的生活,你没有尝试要过一个圣洁的生活。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早期的教会传统里,神学跟灵修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两面。我们读教父们的文字,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这些话语,是来自于他们直接遵守主诫命的经验。他们在遵守主诫命的过程中,对上帝的体会,默观的经验,让他们对上帝有了这种认识,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在灵修过程中的这种体验,以人能听得懂的话说出来了而已。有的人,比如隐修士,他们已经有默观的经验了,但是他们说不出来,因为你要用恰当的言语把默观的属灵知识说出来,也是一种恩赐。神学家格列高利兼具这两样的恩赐:他既有默观的经验,上帝又给了他讲道的恩赐,他可以用清晰的话语,把神学的精妙之处阐述出来。 在第五节的时候,神学家格列高利继续说: “当然,我不是说不必在任何时候都纪念神……我绝不能让人有这样的误解,否则,就是让这些反应敏捷、伶牙利齿的人又拿住了我的话柄。我们当时时想念神,甚至要比我们的呼吸还频繁;倘若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只想念神,别的什么也不做。是的,我就是那些完全赞成道的人中的一个,道命令我们昼夜思想,要晚上、早晨、晌午都诉说,要时时称颂耶和华。”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我要一再强调,即:忆念神。如果大家读过我翻译的巴西尔长会规第五篇的话,会发现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一点上和巴西尔几乎是一致的。其实在他们那个时代,耶稣祷文并没有很流行,所以我不赞成有人把耶稣祷文等同于后来所说的心祷。心祷这个词的含义比耶稣祷文要宽泛一些。早期教会,跟心祷可以等同的词,叫做忆念神。它的希腊词汇是:μνημονευτέον,就是想起、纪念的意思。你们要想起上帝超过你们的呼吸,这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祷的操练。 有人说,早期教会没有心祷。这是错误的认识。宗徒圣保罗说:你们要不止息的祷告。他说的就是心祷。你们要忆念神,超过你们的呼吸。 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里区分了想念神和谈论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在所有场合都适合谈论神的,其只适合在灵性上进步的人,不然,听众就会把你说的神当成一个笑话。神学家格列高利绝不是像一个哈佛学者那样在假设这些事物,他是在亲身实践自己的信仰,然后把自己和上帝相交的经验说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光从东方来的基本精神: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也许欧诺米的学术水准、对原文的了解程度,都比我们强,但是他信上帝信出了异端思想,那我们在信仰生活上当然就不能参考他的著作。 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里讲到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神学探讨不能够跟任何人讲。他说到: 请你想一想,人若是赞同通奸,子女的败坏,敬拜情欲,不能思考任何高于身体的事……直到最后为自己立起神祇,包括那些以最邪恶的行为而闻名的神,这样的人怎能领会关于这些题目的讨论,即使接受了,又会把这些讨论变成怎样的东西?这些人的思想岂不是始于一种物质性的立足点,然后不知不觉地在他习以为常的意义上可以可耻的生长?他岂不会拿你的神学为他自己的神祇和情欲做辩护? 上述这些人,确实是不适合探讨神学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已经不适合去探讨属圣事物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早期教会对于灵修,或者说对于实践主耶稣的话是多么重视的一段话。 “第一点要考虑的是——这位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说话的大敌人是谁?这种贪得无厌的新病是什么?我们为何束缚双手,武装舌头?我们不称赞热情友好、弟兄之爱、夫妻感情、童贞,也不敬佩对穷人的慷慨捐献,吟唱诗篇,彻夜警醒,痛哭流涕。我们不以禁食攻克己身,也不借祷告亲近神;我们不使卑贱的服在高贵的之下——我的意思是尘土服在灵——就像对我们的复合本性形成恰当论断的人可能会做的那样,我们不使自己的生命成为死亡的预备,也不使自己成为情欲的主人,满有我们属天的高贵;我们不是驯服膨胀而爆发的愤怒,不是制止使人跌倒的骄傲,不合理的忧愁,不纯洁的快乐,不由衷的笑声,贪婪的眼睛,奢侈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话语,荒诞不经的思想,恶者从我们自己里面的源泉所得到的任何反对我们的机会;引死亡上来,进了我们的窗户,如圣经所说,也就是进了我们的感官。” 从这段话里,早期教会灵修精神的图像就出来了。我们可能很少在教会里面听到讲童贞、捐献、唱诗、警醒、祷告、禁食等,这些可能在我们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觉得读圣经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早期教会来说,这些是最基本的操练。我们读德尔图良的《护教篇》,会发现当时的基督徒不仅是在积极地传福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对整个社会产生的革命性变化。使徒时代,众人把自己的钱财都抛了。到了他们那个年代,政府的逼迫没有了,但是他们开始创建另外一种白色殉道士的精神,那就是修道主义。我们说,继殉道士之后是修道士,因为殉道士愿意为了信仰的缘故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上帝,而修道士是怎样的呢?他首先要抛弃自己的家业,然后进入一所修院去修道,过禁食攻克己身的生活。在当时,哪怕是结婚的一些夫妇,也会效法这种生活。我们现代社会做基督徒太容易了,做一个决志祷告就行了,教会可能都不期待你每周能来教堂。...

March 29,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之圣母领报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讲稿问答已整理修订好了。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圣母领报节讲座》,JohnsonHam整理,Lydia博士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3月15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圣母领报节 按照正教会的礼仪年历,下周一也就是3月18日是今年(2024年)正教大斋期正式开始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洁净星期一(Clean Monday)。在洁净星期一和星期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正教徒,这两天是不进食也不进水的,通过祷告一直到了礼拜三,在大斋期第一周的星期三,有预先祝圣过的圣餐礼(Presanctified Liturgy),从那里开始领圣餐,然后才开始进食和进水。(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样的斋戒的,但通常也是在周一只吃不经烹饪的食物。) 大斋期间,基督徒就像是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旷野,这段节期是我们向着基督复活的应许之地前行的一段日子。通过斋戒、祈祷,还有乐善好施来进行悔改,克服我们的私欲和激情(passion),预备自己的身心来迎接基督的到来。大斋期在天主教和守斋的新教那里被称为预苦期。但是在正教会,大斋期的底色可以称为是明亮的哀伤(Bright Sadness,Χαρμολύπη)。为什么哀伤呢?哀伤是因为我们记起人类因始祖的罪被逐出了乐园,至今仍然在放逐之中;而明亮,则是因为我们相信基督已经战胜了罪和死亡;在旷野中,天主和我们同在,带领我们一起走向复活的光明。大斋期的名字在英文中是Lent,在英语和其它[日耳曼语]{.mark}中是春天的意思,也就是说,大斋期是我们灵性的春天。这个"明亮的哀伤"的底色就决定了教会在大斋期的礼仪崇拜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和其它的节期不一样。 在大斋期教会完全回到了旧约时代,所以在礼仪中宣读的经文都是旧约的经文,比如说在这个阶段,正教友要像所有的慕道友一样,把《创世纪》、《以赛亚书》还有《箴言录》这三部书完整地阅读,象征着整个的旧约圣经,由律法、先知书和智慧书为代表。除了周六和周日以外(这两个日子是教会的节庆日:周六是安息日,周日是复活日)在大斋期是不能够举行圣礼仪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仿佛像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了旷野,在盼望着基督–弥赛亚的到来。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正教礼仪神学奠基式的人物,施梅曼神父写的《大斋期》这本书,我们已经把它翻译成中文了,可以在香港正教会的网上书店来购阅。1 我今天的讲座为什么要以这样来开始呢?因为在大斋期这个肃穆的节期,教会却要来庆祝一个伟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圣母领报节(Annunciation),或者也称天使报喜节。圣母领报节是在3月25日,在教会的传统中,以及教父的传统中,比如说圣奥古斯丁,认为3月25日是基督受难日、死亡日,但同时3月25日也是他在圣母体内的受孕日。奥古斯丁认为,日期的完美体现了基督是完美的上帝,完美的人。大家可能记得我在去年圣诞节的那场讲座中说过,为什么古代的教父认为圣诞节是12月25日,那么其中一种计算的方法就是从3月25日作为圣母领报节和基督的受难而开始,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在每一年,领报节和受难日不完全重合呢?这是因为——大家可能记得——在教会的礼仪年里有两个循环,这两个循环就像两个齿轮一样,他们相互交织,但不是同时同步地运行。一个齿轮是可移动的节日,决定了大斋期的日期,然后根据大斋期的日期而确定棕榈主日、神圣葩斯哈主日、基督升天节和圣灵降临节,这些节日就是可移动的节日,可移动在于它日期的确定不只是根据太阳历,而且还要参照月亮的变化来决定。基督教的复活节是在春分之后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主日,因此它在每一年和我们的公历不是完全契合的。另一个循环就是不可移动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日历上是固定的,比如3月25日就是天使报喜节。大家可能也记得我说过,这些不可移动的节日就是基督的节日、诞神女的节日和各位圣徒的节日。那么基督和诞神女的节日是最主要的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天使报喜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在正教会基本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一件重大事情,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是在基督受难日,甚至复活节发生。上一次在西基督教的年历上,基督受难日和天使报喜节是同一日,是在2016年。还有一次是在1608年,我如何知道1608年呢?因为在1608年,在英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英国圣公会的一位牧师,叫John Donne,翻译成约翰·多恩,也就是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的那位诗人,他在1608年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天使报喜节和基督受难日降临到来同一天》(Upon the Annunciation and Passion Falling upon One Day)。 他是属于"玄学诗派",其实也不是一个派,就是因为他们喜欢用非常让人惊讶的比喻、对比、反差、悖论,以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揭示天地的奥秘和表达强烈的情感。那么在那一天,多恩写了那首诗,在诗中自我提问说:怎么可能同一日既是一个严格的斋日,又是一个重大的庆日呢?那么我是应该庆祝呢,还是应该守斋呢?它怎么可能既是基督被受孕的日子,又是他赴死的日子呢?他来到人间,他又离开人间,怎么会在同一日呢?他的母亲,诞神女,怎么可能既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受天使的问候,又在各各他,十字架的脚下呢?她怎么可能既在准备迎接自己的新生儿,而又眼看着亲生子被钉上十字架上呢?她怎么可能既是15岁,又是将近50岁呢?他就是用这样的悖论来冥想这个节日的意义。然后,他得出结论说,教会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来思考这些表面的悖论,就像我们在地球上一直往西走,好像是走入了日落,但是西边的最终点,其实就是日出之地。基督的被孕育与他的死亡在同一日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和人的被造其实是同一日,上帝造人、上帝对日的审判、上帝对人的救赎,其实是同一日。所以可以说他写了一首非常美的诗来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然,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并都是和基督受难日在同一天,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每一年报喜节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那么真的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悖论。大斋期是悲伤的节期,但是天使报喜节却是一个喜讯,是庆日,就是天使对诞神女所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庆哉—-欢呼吧,欢庆吧。那么这个喜庆的节日意义何在呢?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我们救恩的开始",要从正教的经文和礼文中来探索圣母领报节的意义。为什么说它是我们救恩的开始?为什么它庆祝的主题是欢庆、欢欣鼓舞? 首先,这个"得救的开始、救恩的开始"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在正教的礼仪中,圣母领报节赞词的第一句,就向我们宣告的,这一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所谓的赞词(Apolytikion,Ἀπολυτίκιον),指的是正教每一个节日或主日主题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做归纳、总结。所以我想请大家听一下这个唱咏,可以对照着英文——如果你懂英文的话——来看,中文是我自己翻译的,可能不是很优美,主要的目的是让它的意义比较符合原文。 (Lydia老师播放圣母领报节大赞词) 歌词是这样写的:“今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这个救恩是今日才刚刚显现,但是它是永恒的天主的economia–祂的救赎计划,早在万世之前就确定了,今日天主的神子要道成肉身,成为童贞女儿子的日子。它的主题就是欢庆,因为它是一个值得所有的人类、所有的被造世界都来欢呼的日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使报喜节在圣经中是怎样来描述的。在《圣经》中,天使报喜节只在《路加福音》的第一章有所描述,被路加令人激动地、戏剧化地展现出来。戏剧化就会有主要的人物、人物的对话,又在主要的中心事件之前有一些铺垫,在之后又有后语,既有前言又有后语。 这个前言大家应该都记得,基督的降生是一条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施洗圣若望的诞生。首先是圣若望的父母,常年无子,就像亚伯拉罕和撒拉一样。那么伊丽莎白的受孕和诞神女的受孕两条线索并行,然后两人相见,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之后是圣若望的诞生、耶稣基督的诞生、圣若望在旷野中出现并施洗、耶稣基督在地上使命的开始。这两条线是交叉的,一条是主线,另一条是辅佐它的,有这样一个戏剧化的关系。 这一演义的前言就是伊丽莎白和她丈夫的故事,他们两人所演绎的故事,就是旧约里一个非常典型的主题:一个义人肩负着天主的应许,可是他却没有子嗣,完全是凭借着对天主的信心,天主赐给他的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要在人类的救恩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连他们的名字都有着象征意义,比如说伊丽莎白(Elizabeth)的名字,意思是"我的神是应许”;她的丈夫,圣若望的父亲,撒迦利亚(Zechariah),意思是"天主记得”。 伊丽莎白的受孕就是希望的开始,她的儿子施洗圣若望是一个先知性的人物,就像以利亚,来给弥赛亚做先锋、来铺路。这个戏剧化的真正中心事件真正地展开,时间是在伊丽莎白怀孕的第六个月——路加说得非常清楚——地点是在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的城里,在一个叫做约瑟的人的家里,他有一个童贞女的妻子叫玛利亚。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下,加百利这个天使长出现了,说:“庆哉,满有恩宠者,主与你同在!“而玛利亚一句话也没有说,感到非常的困惑,正在思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加百利就说:“玛利亚,不要怕,因为你在神面前蒙恩了。看哪,你将要怀孕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耶稣的意思就是救主、天主的拯救,“他将是伟大的,并称为至高神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大卫的王座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这段其实在原文中是一首诗,像赞美诗的形式。玛利亚就说:“这件事情怎能成就?因我还是童贞女。” 加百利说:“圣灵将要临到你,至高者的大能要荫蔽你,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被称为神的儿子。“显然,这个将要诞生的圣者是来自天上的、是神的儿子。玛利亚就说:“看呐!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我吧!” 这就是戏剧化的一幕,这一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关乎到整个人类救赎的成就。这场戏剧其实还没有结束,它的后语是这样子的,在那些日子里,玛丽亚已经怀有身孕,起身到山里去,赶到犹大的一个城——她往南去了,加利利在北边,犹大在南边——她就进了撒迦利亚的家,问候她的表亲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一听到玛丽亚的问候,她腹中的胎儿就跳动,伊丽莎白也被圣灵充满,然后就大声的呼喊说——这段在《路加福音》中也是以诗的形式来出现——“你在妇女中是蒙祝福的,你腹中的胎儿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亲竟然来到我这里。这事怎么会临到我呢?看哪,原来你问候的声音一传入我的耳朵,胎儿就在我的腹中欢喜跳跃。这相信的女子是蒙服的,因为主对她说的话都会实现**"。**在这里,伊丽莎白起到了一个先知的作用,尽管她腹中的胎儿圣若望还不能够说话,那么圣灵通过她把这件事情的原委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在《圣经》《路加福音》中描写的圣母领报这样一个中心事件。 在正教会的礼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知道礼文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原来这些礼文都是用希腊文来写的,而且都是配乐的,要唱出来的。在礼文中,因为它是诗,便不只是一种描写,而是一种体验。它邀请所有的崇拜者来一同体验、仿佛感同身受一样来体验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多正教圣母领报节的礼文和赞美诗采用的是天使长加百利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仿佛我们能够进入他的心中、能进入他的头脑中,因为他在这个这场戏剧中起到了一个主要的作用。很多词反复地出现:“我惊叹、肃然起敬、不可思议、无以解释、惊讶、敬畏、震撼”;这些词反复地出现,邀请崇拜者和加百利一道来思考天主救赎的奥秘,也就是圣母领报节重大含义。所以,让我们也来和加百利一起思考。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报喜节前日的抵暮课,也就是在傍晚的时候、日落的时候来做的祈祷。其中有一首赞美诗叫Doxasticon,诗词大家可以看到,就是以天使长加百利的语气来说的,就仿佛是他自己的话,当然这是圣诗作者的想象,但是他的想象却阐释了真理,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圣母领报节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大天使加百列自上天被派去向圣母宣布喜讯。他去了拿撒勒,内心深思并深深地想知道,那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主,是如何由童贞女所生的。他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怎么会怀在女人的腹中?六翼多目的天使们都无法凝视的他,如何仅凭着圣言就情愿在女子体中成为肉身?是的,来者就是天主的圣言。那么,我还有何犹豫而不去对童贞女说:充满恩宠者啊,庆哉,主的恩典与你同在!庆哉,一尘不染的童贞女啊!庆哉,没有新郎的新娘!庆哉,生命之母!你腹中的胎儿是受赞美的!” 这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加百利身负重任,但并不知道——除了天主之外,没有人知道——祂救恩的奥秘,在万事之前都已经确立好的、道成肉身的奥秘。所以加百利也在内心中深思: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情。但是他却明白,即将要被诞神女带入世界的这位,不是其他人,正是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上帝、宝座在天、脚凳在地的天主。但是在其中的悖论、张力和反差被非常醒目地表达出来了,天主既然是无始无终的、至高无上的,深奥无比的,祂怎么又能够被出生、有了开始和结束呢?既然祂是无所限制的、没有穷尽的——因为祂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又怎会被束缚在子宫之中呢?祂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荣耀,连天使都无法正视的上帝,怎么就情愿凭着圣言就道成肉身呢?礼文中把神与人的天壤之别、而神却凭借祂深奥无比的奥秘能够成为人这样的一个悖论都进行了生动的表达。但是加百利非常坚定地知道,将要来的那一位就是天主的圣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在新教的经文中"道成肉身"的"道”。 这位女子是谁呢?这个女子是充满恩宠者、与主的恩典同在者,她既是童贞女,她也是母亲,她还是没有新郎的新娘。其中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她被称为生命之母,所有有生命的人的母亲。这个词最早并不是在这里出现的,而是在《创世纪》第三章里,夏娃被造了以后,亚当就说:“你的名字叫夏娃”,夏娃的名字是חַוָּה(hava),在希伯来文中就是生命之母的意思。这个生命之母的名字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创世纪,在天主初次创世的时候。在初次创世的时候,我们知道夏娃是如何受到了蛇,也就是撒旦的诱惑,而导致人类的始祖被逐出了乐园。即便是这样,天主也没有放弃人类,而是给了整个圣经中的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关于基督的预言,就是创世纪第三章第15节所说的,我要叫你——“你"就是蛇——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或者是碾碎你的头,而你要伤他的脚。这就是我们认为在《旧约》中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整个《圣经》其实就是揭示给我们弥赛亚是谁,要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亚当和夏娃的救赎。 在正教的领报节礼仪中,这个事件没有被忘记的,而是得到反复强调的。比如说在向晨课中,有一个赞美诗是以圣母玛利亚的口吻说:“确实,蛇确实欺骗了远古的夏娃,现在我给你带来欢乐的好消息。“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圣像显示的一样,这个圣像是埃及科普特圣像的风格,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夏娃和第二个夏娃,第一个夏娃给人类带来了罪、死亡和流放,第二个夏娃因为她对天主的信念和顺服而带来了整个人类的救恩。她就是那个怀有后裔的夏娃,而她的后裔是要来踩碎蛇的头颅的。 向晨课还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说的 “今日,蛇的傲慢灭亡了,因为始祖遭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了。“就是玛利亚一句,“按照你的话,让神的旨意来实现” 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所以向晨课里以天使长加百利的口吻来赞叹这样一个伟大的奥秘 “多么无法形容的奇迹:没有男人的种子,上主天主将被孕成人,并将从她体内作为婴儿出生,为了重塑所有人类。” 这就是天主的奥秘,这就是圣母领报节的意义。 抵暮课还有一首诗,唱得更加直接: “属地的将与属天的结合,亚当将得到更新,夏娃将摆脱最初的悲伤。我们肉身的幕帐成为上帝的圣殿,泥土之躯藉着她而得以神化。这是何等的奥秘,无以解释的屈尊俯就,难以言喻的受孕方式……童贞女的母腹接受了上帝之子!”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悖论,因为以人的理智是无法理解的,却因为天主的圣言和他的自我牺牲而得到了成就。所以正教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天主造人这一巨大工程的完结,完美的成就。 那么下面,我们也要和天使长加百利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这个人物。大家如果读《圣经》的话,除了在《路加福音》中能够读到一点点关于她的信息以外,基本上《圣经》的《新约全书》是不怎么提到诞神女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圣经》是关于基督上帝的书。但是如果你是正教徒,你在所有的礼仪崇拜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神圣诞神女相遇,因为她是教会的母亲,也是教会的象征,她是教会的奥秘。如果说天主有一个巨大的奥秘、像珍宝一样来珍视的奥秘的话,那么诞神女就是那个奥秘。 我记得已经去世的美国正教会神父霍普科(Thomas Hopko)有很多非常好的讲座。非常感谢现在的技术,他的录音都保存下来了,所以在网上都能够听到。他就对很多正教徒说过,你们不要到外面去跟新教教友辩论关于圣母的事情,你要跟大家介绍基督教的话、基督信仰的话,你就谈基督的救恩就好了,就谈基督。为什么呢?诞神女是基督的母亲,你只有进入教会,在教会的家庭之内,成为了家庭成员,那么基督就会把他自己的母亲介绍给你,你就会真正的认识她,认识这位母亲,我觉得他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给大家介绍教会的礼仪崇拜的礼文是如何来呈现神圣诞神女,作为我们的母亲或者教会的象征的。她不仅是教会的象征,她也是一个完美的基督徒,必须这样说,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除了基督之外再没有比诞神女更加完美的基督徒了。她也是第一个基督徒,第一个相信她的儿子是天主,而且和他完美地合一的人。所以我们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在赞美诗中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她的。大家可能知道在圣经特别是旧约中,有不少这样的场景,就是天使加百利、米迦勒,作为天主的信使向人类出现,在他所出现的那一刻,人都是非常地害怕,腿都软了,摊在地上。然后天使就会说,不要怕,然后把他们扶起来。比如说但以理,比如说以西结,这些都是圣人,这些都是天主所喜爱的人,他们都是先知,但是他们见到了天使以后首先就感觉到自己的不配,自己作为人的uncleanness,不洁,都非常地害怕,天使需要来加振他们,说,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跟你说。但是当加百利出现在圣母面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圣母是非常卑微、谦逊的,但是加百利天使长却称呼她为什么呢?庆哉,充满恩宠者。可见神圣诞神女在天使长眼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在正教会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很大部分人都会唱、都知道的赞美诗,就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待诞神女。它是这样说的 敬畏你的童贞之美,以及你纯洁无瑕的光芒;加百列向你呼喊,哦,诞神女啊,我如何能为你献上配得上你的赞美诗?我该以何种名字称呼你?我心生疑惑,又肃然起敬!因此,依照圣命,我向你呼喊:充满恩宠者啊,庆哉! 这首诗非常美,所以我给大家放一下,时间不长。这首赞美诗选自"弗座词”,就是以基督或诞神女为主题的一系列赞美诗,大家在祈祷或听的时候是要站着的,以表示尊重、尊敬、敬畏,所以叫弗座词。它非常有名,所以歌词第一句”*Awed by thy beauty”*就成为了它的名字。 (Lydia老师播放视频) 刚才的赞美诗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圣母的纯洁、童贞之美、美得无暇。还有就是欢庆的主题。圣母不光是一个纯洁的人,而是至纯的人,她的童贞其实不只是指身体的纯洁,更是她灵魂纯洁的外在表现。她被叫做无玷童贞女,被比喻为至纯的百合。但同时,在正教传统中,她也是一个令人凛然敬畏的、至圣的领军者,叫做The champion general,是所有的圣徒之首、他们的领袖,犹如领军者。比如说在抵暮课中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唱的 加百列来向你揭示从永恒之前就已决定的消息,他向你敬礼并喊道:庆哉,从未播种过的圣土;燃烧却未烧毁的灌木;庆哉,远古被雅各看到的高举的天梯;庆哉,深不可测、无人探索过的深度;庆哉,通向最高天国的桥梁;庆哉,承载吗哪的神圣器皿;庆哉 ,咒诅彻底毁灭,亚当向着上帝被召回;庆哉,至高的天主与你同在。” 这里它所使用的意象,无论是比喻也好,象征也好——当然都是来自《圣经》,如果你对《旧约》非常地了解的话,这些看着都非常熟悉——但是它们也是一个个非常雄伟的比喻和象征。诞神女就是人类的先驱,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到达天国,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和上帝相连接。在右边你会看到几个圣像,这样的圣像叫做"比天还要更广阔”,“More Spacious Than The Heaven”。这就是在很多正教教堂,在至圣所,Holy of Holies,最神圣的地方、圣礼仪举行的地方,在这个穹庐之上的圣像,它代表的就是在古代以色列的神殿中一个空的、承载无形上帝的宝座;但是在基督教的教堂中,祂的宝座不再是空的了,因为天主的圣言道成肉身了,可以被人的眼睛看到了,祂的宝座就是我们的诞神女、圣母。...

March 15, 2024 · ephremyuan

君士坦丁,米兰赦令与尼西亚会议

按:这里是阿甲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之四,君士坦丁,米兰赦令与尼西亚会议。讲稿问答由喵淼杪妙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 版权声明:若要引用本文,请用以下格式:袁永甲《君士坦丁,米兰赦令与尼西亚会议》,喵淼杪妙整理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3月1日),本网页链接,引用日期。具体引用原则,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君士坦丁与尼西亚会议 袁永甲 讲稿问答整理 尼西亚会议的召开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和阿塔拉修坚持宣告主耶稣基督是上帝 几乎处于同等的地位。如果没有君士坦丁,我们不会见到今天的基督教。欧美的基督教圣统 或者主流就是从君士坦丁这个人物来的。 本期讲座参考材料: 1.Tanner, Norman P. Decrees ofthe Ecumenical Councils.(London : Washington, DC: Sheed &Ward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4-19 「书页左边是希腊文和对应的拉丁文,右边是英文。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第一次大公会议)位于该书第4-19页。」 2.米兰赦令=优西比乌《教会史》石敏敏中译(北京:三联,2009),457-460. 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史 一、君士坦丁生平 君士坦丁出生于272年,卒于337年,是古往今来的政治人物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君士坦丁这样的人物公开承认基督教是他的国教,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也许以后也不会发生,但是这件事在4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就发生了。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造成整个欧美如今局势的根本原因。可能唯一能跟君士坦丁相媲美的就是俄罗斯民族自上而下地接受了基督教为国教然后传承了上千年。 1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君士坦丁的政治生涯有一件大事,就是3312年的10月28日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他成功地把东罗马帝国的王子打败了,凭一人之力就重新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在优西比乌的教会史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基本代表了教会史学家、基督徒们对君士坦丁的看法。有一些学者会觉得其中的记载有一点神话了,因为据说在那一场战役之前,君士坦丁大帝突见天空异象,一个十字架在天空中闪闪发光,十字架上刻着拉丁语:In Hoc Signo Vinces.(此标记,汝将获胜),然后他便让全军将士在盾牌上画上十字架,结果果然就得胜了。在优西比乌的描述里面,他基本上就把战争的另外一边描述为敌基督。 2 米兰赦令 有一件事是很显然的,君士坦丁确实是公开承认了自己是基督徒。没过半年——313年1月,他就和东罗马的李锡尼签署了米兰赦令,这道敕令对所有宗教信仰均被给予自由。了米兰赦令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基本上铸就了一种比较积极的、良性的政教关系模式。这道敕令给予了基督教相当大的自由——如果把米兰赦令跟国内的所谓的宗教管理条例做个对比的话,你就能看出他们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 3.主持尼西亚会议 325年,君士坦丁主持制定了 Nicene Creed 尼西亚信经,也是今天讲座的主题,详叙见后文。 4 建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于330年建立了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号称为新罗马。他自己没有直接宣称罗马帝国是以基督教为国教,但是他的儿子在继承他王位以后基本上就把所有的异教的份数给斩断了,公开地宣称罗马帝国是以基督教为国教了、 二、米兰赦令的内容及特点 良性政教关系的范本 我们决定颁布敕令,确保对神 (the Deity) 的尊重与敬畏,也就是说,把自由给予基督徒和其他所有人,让他们可以遵循各自喜欢的崇拜形式。这样一来,所有存在的神圣的天上力量就可能有利于我们,以及所有生活在我们职权之下的人们。——摘自优西比乌《教会史》457-460页 米兰赦令第一部分如上。古代的人对科学不太了解,他们并没有认为一切宗教信仰就是迷信、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信仰的这种理念。他们认为有一种灵界的力量来干预人类的事务,有很多的神灵在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的祖辈们其实都有这样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所以罗马帝国支持诸多的神灵崇拜,只要有利于国家复兴就行。因此,从罗马政治家的视角来看,宗教始终要处在一个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增进人们福祉的一个范畴里面 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帝王其实和罗马的统治者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宗教视角,就是他们对那些看不见的、神秘的宗教保持一定的尊重和敬畏,让人们自由崇拜。比如,唐太宗发布的关于景教的诏令中,就有“济物利人,宜行天下”的概念。但是在现今的政治局势下,这种概念就淡化几乎没有了。比如说西方的欧美其实支持基督教并不再是出于尊敬神灵,而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就是以基督教立国的,并不再相信这个宗教能带来福祉,高科技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就是现代政体普遍丧失了对宗教的尊重,以至于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基本就是认为宗教活动都是迷信、应该崇尚科学的概念。 政权允许基督徒自由崇拜 人人均有权遵循或选择基督教的惯例或崇拜形式,这不应加以否定。应让人人都有权将自己的心智献给自认为适合的崇拜形式。这样一来,神就可能会在所有事情中向我们展示他惯常的关心与慷慨..现今每位渴望遵守基督教崇拜形式的人,都应被允许不受任何干扰地这样做…我们已允许这些基督徒自由与无限制 地践行他们自己的崇拜形式。 “自由”“无限制”,赦令中用到的这种词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里面 你很少看到一个宗教可以自由、无限制地崇拜。在此,简述一下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 中国的政治对宗教的限制似乎自古以来就是非常严苛的,从晋魏南北朝以来,有不少的统治者推崇佛教,因而佛寺大肆发展,农民变成僧人以后会享受到很多福利,所以,就有很多假的僧人宣布出家。政府为了限制佛教的发展就颁布了几个措施,比如说限制建寺庙的数量, 另外一个就是把对老百姓的户口登记制度也移到了佛教的僧侣身上。也就是说,理论上,没有在国家登记注册的僧侣是不合法的,国家可以勒令其还俗。 对佛教是如此,那么理所当然对景教也是这样。基于我有限的了解,这种政策在拜占庭传统、叙利亚传统里是没有的。不可能出现一个很小的乡村里的基督教神父或主教都需要通过国家的注册。这种登记注册制度,说白了就是为了掌控宗教的动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么对比来看米兰赦令,里面有说成为神父或者主教的人需要向政府报告吗?没有,而是允许基督徒“自由”“无限制地”践行他们自己的崇拜形式。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来说真的无比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无限制地自由践行自己宗教信仰的可能性,这就是东西方政教模式的一种巨大差异。 在这里需强调的一点就是,从4世纪的君士坦丁就开始发布的米兰赦令是具有示范作用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西方的欧美基督徒觉得可以做,但一到了我们的这个圈子里面就不行了呢?就是历史的原因。...

March 1, 2024 · ephremyuan

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五课: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讲稿问答由喵淼杪妙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 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教会历史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五课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3月8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 校勘本以及英文译本: ·Riedinger, R., Straub, Johannes and Catholic Church (1984) Acta conciliorum oecumenicorum : sub auspiciis Academiae Scientiarum Bavaricae. Berolini: Walter de Gruyter. ·Tanner, Norman P. Decrees of the Ecumenical Councils. London : Washington, DC: Sheed & Ward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先提一下两个校勘本,比较新的校勘本1990年的英文校勘本,另外一个校勘本是在1984年做的德文的或拉丁文的校勘本,我用的是1990年的校勘本,因为我对英文的资料更熟悉一些。 一、方法论 方法论很重要,第一个层面是关于一手材料。无论是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都要特别仔细看他们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写作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我们的授课会专注于一手材料,尤其是教会历史课,对于一手材料是特别看重的,对二手材料相对忽视。因为在梳理一手材料的时候,会梳理这个一手材料的学术史——有哪些学者接触过这一手材料,然后是如何解释的。如果要在一个方面比较资深,就必须把这个一手材料的学术史也梳理一遍。 新晋出版的书有一个优点,通常来说他们会把他的一手材料的学术史在第一章或者第二章的时候给读者做一遍梳理,然后你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他们。 方法论还有第二个层面,就是如果能直接阅读原文,这是最好的,达不到这个要求就退而求其次找一些翻译过来的文献就相对可以。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而是能够在新生活当中有所体现和应用实践,这是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这是AI没有办法做到的。 二、第二次大公会议的背景 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 I)于 379 年登上罗马帝国东部的帝国宝座。他为解决各种形式的阿里乌主义。于381年召集,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大公会议。召集了东方主教(共约 150 名),罗马教皇达马苏斯一世 Damasus I 接受了信条,但没有接受关于君士坦丁堡优先权的教规。因为他觉得这触犯了罗马的地位。罗马确实只在 13 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建立的拉丁帝国君士坦丁堡时期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优先权,仅次于罗马。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那时占据主动地位,优先权对他来说就无所谓了。 为什么要召开会议,因为其实在尼西亚会议之后,也就是在325年之后到381年之间,阿里乌主义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各种形式的阿里乌主义还是出来了,另外就是没有触及到教会的教规内容。大会始终在试图走一条中庸之道,既不能把这个圣子从上帝的神坛拉下来让他成为一个被造物,也不能说圣子取了肉身但是没有取得灵魂当中理性的部分、理性思考的能力,那圣子就不是完全的人,就不能做拯救的桥梁。 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会议主要针对的其实还是阿里乌主义。在阿塔纳修之后,解释三位一体信仰内容的重任主要就落到了现在土耳其的亚细亚地区,然后由卡帕多西亚三教父来做一个均衡。卡帕多西亚的地理位置处在亚历山大和安提阿之间, 所以能够做出这种均衡。当然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主要是巴西尔和这个神学家格里高利。尤其是神学家格里高利,他写的《神学讲演录》是令人震撼的关于神学探讨的讲演录,不仅是神学的辩论文章也是优美的散文,其思想的深邃、文采性,即使经过翻译也能被看到,推荐阅读。尤其是27-31章就是专门驳斥阿里乌主义,为三位一体呼吁的。...

March 1, 2024 · ephremyuan

Daniel Li:帖撒罗尼迦朝圣游上

按:此是Daniel Li博士候选人关于帖撒罗尼迦的第一次讲座。本讲座提供音频和视频内容。若有更多关于朝圣游的话题,请加入我们。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February 23, 2024 · ephremyuan

Mellas博士:神学之色 东正教的圣像

按:此是Mellas博士东正教礼仪三讲(神学之秘-东正教的礼仪,神学之歌-东正教的圣乐)的最后一讲,圣像篇。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神学之色彩——东正教的圣像学 Andrew Mellas博士 同声传译:阿甲 讲稿问答整理:Photini姐妹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Photini整理,特表感谢。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Mellas博士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此文,请按如下格式引用:Andrew Mellas博士,《神学之色彩——东正教圣像学讲座》,阿甲同声传译,Photini整理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2月16日),此网页网址,引用日期。具体请参考版权申明 大家好,我希望今晚关于东正教圣像学的讲座可以帮助您洞察神圣艺术之美妙。 上面这张图片看起来有点不太寻常,的确,这个开场白是我的刻意而为。图的左边写着:“这不是一支烟斗。” 右边写着:“这是一支烟斗。 ” 也许这对您来说有点雨里雾里,但我认为这个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东正教神圣艺术世界的本质。既然是隐喻,那么请让我来解释一下其涵义。1929年,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 Rene. Magritte)画了这幅《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 这幅画中的两句话所引发的联想其实耐人寻味,因为终究您是不可能拿起画中的这支烟斗,在里面放一些烟丝,并开始吞云吐雾,它只是一种艺术呈现罢了。 在著名的电影《鳄鱼邓迪》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一个小偷拿着刀试图抢劫电影中的英雄,作为回应鳄鱼邓迪拔出一把更大的刀说:“你认为你那叫刀吗?” 那小偷见状立即落荒而逃。当您把马格利特的画和鳄鱼邓迪的场景结合起来时,您可能就会理解第一张图片中的人为什么说:“这是一支烟斗”;又说:“这不是一支烟斗”。 我之所以给大家看这幅特殊的图画,是因为我想激发你们去非常认真地思考“圣像的本质”,而这将对我们讨论耶稣基督或圣母玛利亚的圣像极为重要。虽然,从一方面说基督或圣母玛利亚的圣像都不是真正道成肉身的神子或诞神女,但从另一方面讲,每一幅圣像所蕴含的内容远超其表象。在每一幅圣像里,即使是最小、最简单的圣像都以无言的方式述说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一幅圣像不是在谈论这个世界或让您置身于此世,一幅圣像指向将要来临的世代。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消融到当下礼仪时刻中,它甚至将天地的疆界也消除了。圣像属于礼仪的一部分,在拜占庭礼仪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圣像与礼仪 当您走进一座东正教教堂会看到多少幅圣像呢?主耶稣的圣像是您唯一能看到的圣像,亦或还有十字架的圣像?而圣乐又是怎样么回事呢?在东正教的礼仪当中,还能看到其他哪些圣像呢?也许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是在礼仪当中,通过“听、看、闻、触摸 ”,神圣的形象就刻印在信徒们的心灵里;赞美诗、布道和祈祷都帮助忠实的信徒们在心灵里构建一个内在的景象,它们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或者说它们是“有声的圣像”。拜占庭的赞美诗将圣经中的神圣故事扩展,并将它们编织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挂毯,涵盖了创造、堕落、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和第二次的降临的内容。请看这一首非常有趣的赞美诗中的一节,这首赞美诗出自“伟大的正典”(Great Kanon),由克里特岛的圣安德鲁(St. Andrew of Crete)创作,内容如下: “大卫创作赞美诗就如同创作一幅图画,他谴责自己曾做过的一个行为,大声疾呼道: ‘怜悯我吧,因我犯了罪,唯独得罪了你,上主,洁净我吧。’ ” 圣安德鲁依据大卫王所写的诗篇第50篇进行了形象地创作。其实《 诗篇》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描绘,而圣安德鲁和其他众多赞美诗的作者在创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方式。 这些赞美诗是“伟大圣像链”的一部分。我称之为“圣像链”,因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在捍卫圣像时曾用过这一说法。大家可能知道,在拜占庭帝国曾爆发过一场“破坏基督教圣像运动”。那么,基督教圣像是旧约中所禁止的偶像呢,还是正统礼仪的构成部分——神圣的形像呢?对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来说,捍卫拜占庭神学中的圣像非常地重要。他认为要坚决守护它,否则将会破坏“伟大圣像链”中的其余环节。这链条是始于那所有形象的创造者,基督既是“看不见的上帝的形象 ”。它始于上帝,由基督呈现,又在以基督的形象被造出来的人类中绵延。它在旧约中以表征性的形像出现,比如燃烧的荆棘或麦基洗德——它们都预示了那将要临在于历史之中的救赎。 总体上,按照时间和神学的脉络可将圣像分为六类:一、基督是看不见的上帝的形象,二、人有上帝的形象,三、旧约中各种对新约预表性的形象,例如:燃烧的荆棘预表圣母马利亚,约柜、雅各梦境中的天梯、从天而降的吗哪,四、圣餐,五、主耶稣受难、复活之后的耶稣形像,六、后世出现的各种基督教形像。这种“ 宇宙圣像学 ”将造物主和创造物联系起来,并将这些形像以神圣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敬奉。虽然基督教圣像是这一“伟大圣像链”中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环节,但它与前五种圣像相连,拒绝它不仅是对这一环节的否认,也是对整个“伟大圣像链”的否认。我们还要知道,在圣礼仪中,教堂里的一个“圣像”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按照基督的形象被造。 基路伯天使 此外,在每一个圣礼仪仪式中,有各种的因素共同发挥着作用。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每次礼仪中唱的“天使赞美诗”它开头的文字是 “我们代表着神秘的基路伯 ”。上图中是希腊语的歌词,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动词eikonizontes,它也可以被翻译成“在这奥秘中,我们是基路伯的像”。为什么我们是天使的像呢?圣像,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事物外在形象的描摹,它更是某种“参与”或“相交”。如果现实中的敬拜者是“像 ”, 这就意味着他们分享了基路伯在天上所做的事。那么,天上的基路伯在做什么呢?他们在唱赞美上帝的歌!所以,当我们向三一神唱“三圣天神歌”时,我们就像基路伯一样在赞美神。 基督圣像(西奈) 让我们来看一些正教的圣像。这是出自西奈的“基督圣像”,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六世纪上半叶。它是一组镶嵌画中的一小部分,可能是圣像破坏运动的幸存物或早于圣像破坏时期。在埃及西奈半岛的山中,圣凯瑟琳修道院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修院。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在这里修建一座教堂和修院 , 以及一系列配套的巨大防御工事,一直屹立到今天。您所看到的“基督圣像”就是属于这个时期。 圣像中的基督被描绘成长发和蓄须的样子,这是一种相当传统的绘法。此外,画中有一些极不寻常的特点,基督两侧的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颜色、明暗、大小、形状都不太相同。这幅圣像强烈地表达出基督的两重性,它似乎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面部表情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一种美学实践,也具有象征性。这幅圣像描绘了基督自己内部的两重性 。这是怎样的两重性呢?难道两重性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在基督里会有两重性吗?不是只有一位耶稣,一位主吗? 我这里所提出的都是关于基督神性和人性的论题。在福音书的描写中,耶稣曾是一个无助的婴儿,他曾在智慧和身量上成长,他也曾哭泣 , 他在受难前曾祈求帮助,但同时祂也是夕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不朽的上帝变得像我们,像我们一样有感觉,像我们一样被诱惑, 会受苦和死去,这种论述合逻辑吗?在神学上难道不是一种对神的亵渎吗?但是,这幅圣像所描绘的两重性并不是指“基督的二元性”。在基督这一位格里, 我们看到的不是二元性,而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是不可分割和不可改变的;但这幅圣像描绘出的“两重性”是在基督里对立共存的“仁慈”和“审判”。 基督诞生圣像 我想你们都知道这幅圣像,但也许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它描绘基督出生在一个洞穴里。我们并没有在圣经上读到这一记载。那么,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在哪里出生了吗?它告诉我们马利亚和约瑟当时在伯利恒。因为那时凯撒·奥古斯都颁布了一项法令,要对整个罗马帝国进行人口普查,所以马利亚和约瑟在那里,而出生的基督被放在一个马槽里。马槽是马厩里的一个长方形的石槽,马和牛可以在那里吃饲料。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基督出生在一个马厩里,它只是说客栈里没有地方, 所以我们只知道他不是出生在客栈里。我们教会的赞美诗和圣像对圣经保持沉默的内容进行了诠释——耶稣出生在洞穴里。在圣罗曼诺斯著名的赞美诗“圣诞”(On the Nativity)中说:“于今日,童贞女诞下祂——万有之上者。洞穴环抱了祂——不可触及者。” 同样,早在六世纪,圣像就把基督描绘成出生在黑暗的洞穴里。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圣诞事件会发生在一个洞穴里呢?圣像学向我们展示创造宇宙的上帝成为人,并出生在黑暗的洞穴里。基督向我们表明,祂的出生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的节日,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节日,是整个被“圣化”的世界的节日;不仅对所造之人来说是一场盛宴,也是整个创造界的一场盛宴。这个洞穴是死亡和腐败的象征,它像一个被罪恶奴役的世界,通过把基督的出生放在一个洞穴里,象征黑暗世界被公义的太阳所征服,它被恩典、真理和爱所照耀。另外,马槽象征着“喂养”,它本是喂养动物的器皿,象征着基督——“生命粮”,如“吗哪”从天降于马槽;而我们这些在循环往复的罪中生活的人则好像那些动物,那“圣餐”是提供给我们的“不朽良药”。另外,这个洞穴也象征着基督的死,他欣然拥抱的受难和献祭。最后,我要提及的是牛和驴。如果您仔细地看,马槽上方有一头牛和一头驴。福音书中也没有提到这些动物,但在圣经《以赛亚书》第一章第三节说:“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但以色列人却不认识;我的民也不留意。”(和合本) 这说明上帝自己行走在祂的子民中间,但他们却不认识祂。他们没有看出基督就是万世以前的上帝。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福音书中,那些遇到耶稣的人往往不知道基督是谁,也不知道那相遇意味着什么。甚至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坟墓前也没有认出祂,她以为祂是园丁;使徒在以马午斯的路上也没有认出祂是谁;直到祂和他们一掰饼,他们才明白为什么在祂解释圣经时他们的心中燃起了对神的热望。基督常常被整个城市的人赶走,也没有地方可以安枕。宇宙的创造者进入历史中成为人,并行走在祂的创造物中,却没有被认出是永恒的上帝,这是何等的讽刺。 天使报喜圣像 这幅圣像描绘了路加福音中一个有名的事件。当大天使加百列拜访圣母马利亚时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路加福音 1:28 ,和合本) 事实上,在我们的礼仪日历中所有献给上帝之母的节日中,“圣母报领节”是唯一在圣经中记载过的事件。“圣母诞生节”(圣母马利亚的出生日),“圣母进殿节”和“圣母升天节”都没有被圣经记载,但它们是节庆,是我们东正教礼仪日历的一部分,经传统和伪经延续到如今,例如《雅各福音》。我们稍后会进一步谈论这些,但先让我们来看“天使报喜圣像”。请仔细看,你会看到一些奇特的细节。为什么圣母会在这个神圣的时刻纺线呢?在福音书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可能会认为马利亚在纺线是件很自然的事,但这并不是某种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而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February 17, 2024 · ephremyuan

郭子然:静修主义与文艺复兴

按:此是郭子然博士候选人讲座:静修主义与文艺复兴。讲稿问答正在整理过程中。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February 17, 2024 · ephremyuan

圣经正典的形成——教会历史希腊篇3

按:本讲座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教父角度),指明圣经正典是在教会对抗异端的结果之一。讲稿问答由喵淼杪妙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圣经正典的形成》,教会历史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三课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2月2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圣经正典的形成 一、方法论和视角 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很重要,目前有两个层面。其中之一,叫做科学的方法论。 所谓科学的方法论,最初是适用于这个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众所周知,像物理、化学、数学这类科目,都有自己的一套非常科学的方法。在二十世纪——具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理科(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开始对文科产生影响。大家已经开始抛弃传统的、文科的研究方法论。 传统的文科方法是什么呢?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所谓的"求学为做人"。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是"把房子建在磐石上":西方的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建立的,但现在的大学已经彻底世俗化了。正因如此,他们的方法论错了。现代,他们采用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最初攻击的是《圣经》的文本,这种方法叫做"历史批判"。 他们最初创造的一个《圣经》版本,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校勘本。对于后来的一些教父著作,他们也有校勘本。并不是说制作《圣经》的校勘本是一种错误,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在制作这个校勘本的过程中,试图告诉你:《圣经》其实不是上帝的话语,《圣经》受到了以色列人周边的宗教、民族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与历史批判方法对应的神学流派,我们把它叫做"自由派"。目前,自由派神学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 本节课所讲《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当然不是从历史批判的视角去谈。《圣经》的文本形成的过程,不是这节课的内容,《圣经》的正典(canon)被确立的这个过程,才是这节课的重点。比起历史批判的视角,更多的是从教父学的角度来讲解。从各种意义上说,研究《圣经》都是教会的内部事务。如果你仔细观察了这些用历史批判方法研究《圣经》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背后有一股势力在赞助、扶持他们。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理直气壮,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种现象,是需要大家留意的。 二、关于《圣经》正典的历史背景 《圣经》的正典其实在公元2至3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从耶稣门徒的下一代弟子起,《圣经》就被陆陆续续写出来,与此同时,《圣经》在教会里面流行开来之后,有很多异端教派也开始采用这些福音书,但他们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被加入异端的理解之后的书卷,也在教会里面流传,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伪经"的概念。 当时比较流行的几个异端之一就是"诺斯替主义"。 准确地说,“诺斯替主义"不是当时的一个异端,当时也没有这个称谓,这个名称是一位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提出的概念。“诺斯替主义"的大概意思是"灵肉二元性"的概念,并且注重灵性、贬低肉体,这是"诺斯替主义"的特点之一。 在埃及沙漠出土的诺斯替文献,主要是用科普特文写成。为何如此?是因为希腊文的《圣经》经历了一个筛选正典的过程,所以那些有诺斯替主义色彩的用希腊文写的福音书版本没有被保存下来,而是保留在科普特文献里面。 当时埃及的那片沙漠,并不只有基督教的沙漠修士存在,还有犹太教艾塞尼派的修士、摩尼教的修士等,这些分属不同宗教的修士们可能在沙漠中的不同地方修道。所以,我们可以说:埃及沙漠是一个修道重镇。 现在保留下来的这些有"诺斯替主义"色彩的福音书有[《腓立比福音》]{.mark}《多马福音》等,都是属于"诺斯替主义"的文献。这些伪福音书中约80%的内容与正统福音书的记录、教导相同,但有约20%的内容插入了一些他们自己的理解。 此外,在二至三世纪就形成的"马西安主义"也是非常早期的基督教异端教派。 简单地说。基督教正典产生的过程,就是与异端对抗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异端人士首先提出了”《圣经》正典"的概念。 比如马西安主义者们就拒绝《旧约》,他们说整本《旧约》都是邪恶的,《旧约》的上帝是一位邪恶的、只知道杀戮的神灵,而《新约》的上帝才是更高级的、充满爱心的。这种观点,当然是受到了诺斯替主义的影响。马西安教派只承认《路加福音》和保罗书信是正典。然而,正是这个"马西安主义"异端提出了”《圣经》正典"的概念。 另外一个对《圣经》提出挑战的异端,就是所谓的孟他努派(Montanist),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说方言。他们自称可以被圣灵感动、通过圣灵说话,拥有两位女先知同工,还强调苦修。另外,他们引发了一个对《圣经》权威的挑战:只要一个人能受圣灵感动,那么受圣灵感动所说出的话语就可以取代《圣经》经文的作用。同时,这也对《圣经》文本构成了一个挑战——具体地说,只要教会里面出现一批所谓的"灵知分子"或"特别属灵的人",那么他们所说的话就可以取代使徒留下的书信。 “诺斯替主义"的问题,主要在于夹带私货。他们把使徒的教导和他们自己的教导融合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写成《多马福音》《多马行传》《彼得行传》等伪经,起到了混淆视听的影响。 还有"马西安主义”,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对"《圣经》正典"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了对《圣经》正典的挑战。在孟他努派看来,即使没有《圣经》、使徒著作,教会也可以独自存在。 从教会正统信仰的角度来说,这些异端的教导当然是被批驳了。 在东正教的传统之中,东正教的"正"(orthodox),与君士坦丁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说,这个"正"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正确的意义。因为教会得到了官方的赞助和肯定,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教。 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发布了《米兰敕令》,又在325年举办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还在330年把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所做的这三件大事,都是非常好的、极其伟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君士坦丁开启的这种政教关系,被后世的东正教会视作理想模式。之所以提及这段历史,是想告诉大家:当时的教会在与异端的对话过程中,恰好赶上了这个被政权赞助的时代。在政权的庇护下,《圣经》正典的形成、大公会议的举办,公会决议的贯彻、实施,教会一系列的措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诸位教父对《圣经》正典的看法 教父没有从政治角度去考量《圣经》正典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使徒教父爱任纽的观点,即使徒统绪。他们从信仰、大公传统的角度,提出了这个"《圣经》正典"的概念。 正典这个词英文是canon,希腊文原意是植物的苇秆、在希腊地区,苇秆最初起到如尺子一样的长度测量的作用。后引申为准则、法度、法律的概念。所以《圣经》正典的概念就是哪些《圣经》是canon的,是真正的、正确的《圣经》,是始终留下的教导。 一些代表性的教父如神学家格里高利、金口约翰、爱任纽、奥利金都谈到了《圣经》正典的内容。根据优西比乌教会史里面的记载,一个大概于364年在老底嘉举办的地方会议、阿塔纳修在367年的时候的复活节信(第39封书信)中都记载了《圣经》的正典。所以《圣经》的正典需要教会的教父们、使徒的传人、使徒统绪的传人去确立、分辨,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比如泰坦,他是2世纪中期的人,他的《四福音合参》将希腊文的四福音书翻译成叙利亚文,他可能是早期认为四福音书和使徒保罗书信是《圣经》正典的人。 爱任纽在他《驳异端》的1.20.1提到四福音书、13封保罗书信、彼得一书,约翰一书和二书、雅各书、希伯来书都是圣经的正典。当然,早期教父已经对希伯来书的作者提出过质疑,并且指出异端的教导,不是来自使徒的传统,而是混淆视听和伪造。爱任纽是护教士,他认为诺斯替的文献,夹杂了使徒的教导,但实际要教导的却不是使徒的而是他们自己想教导的内容。 在此提醒大家,目前国内提倡一种叫基督教中国化的概念。这跟明清时期三教合一运动差不多,就是想告诉你,孔孟老子、甚至国家都有基督教的教导,所以大家就一家亲好了。这种方式是需要留意的,至少早期教会是不是这么回应的、早期教会是在对抗这些的。 1.优西比乌《教会史》的见证 优西比乌《教会史》是早期教会历史的重要见证。有一个3世纪初的主教叫塞拉皮昂,他有一篇作品就是关于所谓的彼得福音书,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伪作。 优西比乌《教会史》中塞拉皮昂的书信是这样说的: “亲爱的弟兄们,如同接纳基督一样,我们也接纳彼得和其他使徒,但是,我们拒绝接受那些假冒他们之名写成的作品,因为前人并未将这些作品留传给我们。当我上次造访你们时,我以为,你们所有人都笃守真信仰,因此,在并未通读他们号称彼得作品的那本"福音书"的情况下,我单单说道"倘若读此书只是 让你们之间产生一些无伤大雅的意见分歧,那就读它吧。"但是,当我得知[你们中间]有些人已被异端俘获时,弟兄们,我热切地盼望能再次造访你们,越快越好!我非常了解马克里安异端(Macrian's heresy)而且清楚地知道他自相矛盾,并不明白他自己所说的。我从其他一些人那里借来这本福音书。这些人之所以研读此"福音书而他们所继承的[思想]正是来自那些被我们称为"幻影论者"'的人,同样,马克里安异端也是源自这些"幻影论者"。(优西比乌《教会史》6卷.12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圣经》正典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是出自使徒之手,或者写作这个书卷的人是使徒的亲传弟子。比如说路加,他写的使徒行传主要记录的是保罗的宣教过程。为何他可以写?因为他是和保罗一起的同工。 所以,如果中国教会将来出现一位所谓的先知,宣称被上帝的灵提到哪里,然后告诉他应该写一本新的福音书,那该不该信呢?当然不该信,这在早期教会就已经发生过了。 为什么说塞拉皮昂说彼得福音书是伪造的?很明显这也有使徒统绪的概念。3世纪初的时候,塞拉皮昂是爱任纽的第三代、第四代弟子,所以他能分辨哪些教导是来自使徒的,哪些不是使徒的教导——不只是来自书面的、还包括口头的传统, 塞拉皮昂在这封信里面说这些人之所以研读伪福音书,是因为他们所继承的思想正是那来自被称为"幻影论者"的马克里安异端,马克尼安异端也是源自这些幻影论者,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两个特点,第一,这些福音书或使徒行传是伪造的;第二,这些伪作里面包含了他们异端的教导。 所以我们看到《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简直就是与异端对抗的一个过程。 2.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 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也谈到了一些他对《圣经》正典的理解: “他还援引了一些有所争议的作品《所罗门智慧书》、《西拉之子耶稣智慧书》(theWisdom Jesus the Son sirach 或译便西拉智训)、《希伯来书》、《巴拿巴书》、《克莱门前书》和《克莱门后书)),以及《犹大书》。他不仅简要地说明了所有的圣经正典经卷甚至还解释了那些有所争议的作品,即《犹大书》和其他一些大公书信、《巴拿巴书》《教会史》以及所谓的《彼得启示录》(6.13) 至于《希伯来书)),他认为,此封书信乃是保罗为希伯来人的缘故用希伯来文写就的,后由路加为希腊人的缘故小心谨慎地翻译成希腊文。(《教会史》6.14)” 由此可以看到,克莱门特还是相信《希伯来书》的作者就是保罗,但在当时已经有人质疑《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否是保罗,这也导致了现在有些主流学者不认为《希伯来书》是直接源自于保罗的作品,这是在使徒教父时期就已经提出过的质疑。 接下来,他关于四福音书写成的先后顺序的看法: “关于四福音书写成的先后顺序,有一传自最早期教会长老的传统说法,即带有家谱《马可福音》的那两部福音书最先写成,紧随其后。马可跟随彼得多年,记得他所说的。当时,彼得藉着圣灵,在罗马公开宣讲福音。不少信众敦促马可,请他写下彼得的所有宣讲。马可这样做了,并且还送给他们每人一份副本。彼得得知此事后并未表示反对,也没有加以宣扬。最后约翰意识到,上述三部福音书已详细记录了外在的细节,于是在门徒的敦促下,在圣灵不可阻挡的驱使下,写下一部属灵的福音书。(《教会史》6.14)” 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马可福音才是最早写作的,但是克莱门特这个认为马太福音才是最早的福音书,马可福音紧随其后。 现在的学者也普遍地认为约翰福音不是约翰本人写的,他们会推断说虽然不是约翰本人写的,至少还是使徒约翰的门徒圈子内写成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从教父的视角来看,说约翰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问题也不大。 3.奥利金 奥利金可能是第一位比较全能型的《圣经》学者。拉丁教父哲罗姆或者又译名耶柔米的武加大译本,将希伯来文的《圣经》翻译成这个拉丁文其实就受到了奥利金的影响。奥利金是讲究追求原文的,这是在《圣经》传统里的学术精神。可以肯定地说,教父们不只是属灵程度高而已,其实有很多的教父,尤其是那种被冠以神学家前缀名称的教父——比如神学家格里高利其实都是当时非常有水准的最顶尖的学者,他们在学术上是非常厉害的,奥利金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率。在当时,奥古斯丁都没有超过他的名声,就是他影响了这个整个教会的注经传统。 奥利金对神的话语是非常关注的,他精通希伯来语。并不是所有的希腊教父都精通希伯来语,由于离叙利亚地区很近,他们也许能听懂叙利亚语,但是直接学习希伯来语的并不多。 奥利金辛勤注经,不仅因此精通希伯来语,而且还获得了一份至今仍在犹太人中流传的希伯来文原文文本。除了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之外,他还收集了一些其他的译本,其中有如下常用译本:亚居拉译本 (the version ofAguila)、叙马库斯译本 (the version ofSymmachus)和狄奥多回译本 (the version of Theodotion)。此外奥利金甚至还发现了一些久已失传的译本,使之重现天曰。他将所有这些译本排成彼此相邻的平行纵列,放于希伯来文原文之后,从而编成所谓的《旧约五译》一书。此外,他还按照类似做法,将亚居拉译本、叙马库斯译本、狄奥多田译本这三份译本排在七十士译本之后,编成另外一部作品,即《旧约四译))Tetrapla)(《教会史》6....

February 2, 2024 · ephremyuan

Romanos神父:正教之声

按:此是Romanos神父关于拜占庭圣乐的讲座,Enjoy!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Romanos神父《东正教之声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1月26日),Eva姐妹,阿甲整理,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具体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座讲稿的内容是按Romanos神父提供的英文讲稿翻译而成,与讲座有一定出入。我们会以附录的方式附上英文原文。问答部分正在整理中…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Sounds of Orthodoxy: Bells, Readings, and Byzantine Chant Fr. Romanos Karanos, Director of the Byzantine Music Program, Holy Cross School of Theology 亲爱的大家,晚上好。 我非常感谢我深爱的前学生袁永甲,友善邀请我第一次来为中国听众分享一些关于东正教音乐的思想。我为他以及各位能够在此聆听而深表感激。 所有感官都参与崇拜(标题乃译者所加,下同) 首先,我想要强调的是,在东正教基督传统中,所有的感官都参与崇拜,因为我们相信上帝道成了肉身。在我们的信仰之中,上帝不是外在于我们远在天堂,他也不是崇高的思想,我们不会只在理智上接近他。他来到了地上,我们看见了他,所以,我们可以描述他;我们听见了他教导、讲道、歌唱,所以,我们用我们的语言来谈论他,并向他讲话;他触摸了我们,所以,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来划十字「圣号」,我们鞠躬,跪拜;我们甚至从行神迹的圣像或者圣骸流落出的香与没药中,闻到了天堂的香气;我们在圣餐中品尝他。 我们相信他真地以即看不见,又看得见的方式在圣坛上。我们不知道怎么样也不能理解或者解释它,但是它是基本的基督教信仰——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就是神圣的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格,真真实实且完完全全地呈现出人类肉身的形态,并且以带着他的肉身上升到天堂,永永远远地坐在上帝的宝座上。这是极深的奥秘,是一个真正提升我们的人性到一个不可想象的高度的奥秘,它也使我们的信仰独一无二。这也是我们每年在复活节后40天,也就是基督升天节,所庆祝的内容。想象一下,像我们一样,一个完美的人,同时又是全能的上帝(尽管如此,也仍旧是一个人)在天堂登基即位。它超出信仰可以表述的范围,唯一合宜的回应就是静默。 静修主义与耶稣祷文 静默。我演讲的名字是"东正教之声:铃声,读经声,和拜占庭圣咏"。在我们考察东方基督教的声乐之前,让我们首先思想一下东方基督教的静默。如果你周间或者周日下午进入教堂,你可能不会听到圣咏,你可能会被神圣的静默所包裹。你可能会看见神父或者其他人坐在教堂的长椅上安静地祷告或者默想;你也可能看见有人进来,点燃蜡烛,亲吻圣像,然后离开,或者可能进到教堂正厅,单独地和上帝呆一会。基督教不仅仅只有荣耀辉煌的音乐,虽然它确实非常壮丽光辉,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几个世纪以来它们吸引了上千人来了解我们的信仰,但是基督教的音乐也关乎静默。 希腊语中,静默的写法是ησυχία。现在ησυχία不是指空洞的安静,也不是被各种自然的声音或者你自己的心跳所填充的安静。你可能知道20世纪一部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叫做4'33", 由现代主义作曲家约翰科芝(John Cage)作曲,包含4分33秒的彻底安静。当乐队指挥举起他的指挥棒,音乐家们切切实实地保持安静4分33秒。它不像是音乐创作,更像是一种哲学立场,即每一件围绕着我们的事情,包括有人咳嗽或者某人的鞋子在地上动来动去,都是音乐。但这并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ησυχία。基督教的ησυχία是一个空间,在里面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与我们的上帝更亲密地合一。当周遭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专注于不止息地呼求耶稣祷文。它只包含几个词语:“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如果进一步缩短,为:“主耶稣基督,怜悯我。” 甚或 “耶稣怜悯我。” 在甚者,连续不断地默念上帝的名字直到彻底安静下来。 钟声和铃声 神圣的静默之后就是神圣的声乐,它不只是人的嗓音,用歌曲赞美神,也包含敬拜中所使用的其他物品和元素的声音,例如:钟。钟是第一个被引进到罗马的,是由教皇Sabinian在604年引进的。我们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它们也被东方基督教所吸收,但是几百年来,它们已经成为传统基督教国家,信仰礼拜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的功能多种多样,可以说,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召集信徒到教堂。这也是为什么在晚祷、晨祷、弥撒——在东方通常被称为侍奉圣礼(Divine Liturgy)。当地的教堂生活中,有重要事情需要公告的时候,钟声也会响起,例如:主教的参访,或者新主教的选举,或者教区教徒安息主怀了。但是,我认为钟声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关键的礼拜仪式中表达教会的喜悦,例如:在复活节敬拜中,当神父和会众咏唱复活节赞美诗"基督从死里复活了!“10次的时候,钟声立刻敲起,并且持续数分钟。根据场景的不同,钟有不同种类的声音,快的,慢的,欢欣鼓舞的,悲痛欲绝的。在修道院,敲钟几乎被上升到了艺术的形式,或许在斯拉夫传统中更可以这么说。 另外一个声音是焚香炉中发出的声音。几乎在所有的敬拜及所有的神圣仪式中,辅祭或者神父用香炉「上下左右摇晃」,创造出一种视听景象,「使」天堂之芬芳平滑弥漫「开来」,并且圣灵恩典从天上之域发出,渗透到我们地上之空间。实际上,拜占庭式的焚香炉有12个铃铛,代表12个使徒,所以,焚香的行为是一种听觉图像,演绎使徒们将福音传到地球的四个角落。还有其他种类的圣乐,例如,主教祭服上铃铛发出的声音。让我回到我讨论的主题--圣言(上帝的圣言和对上帝说的圣言)。 如果你去过东正教崇拜,无疑地你会注意到它充满了声乐,不歌唱的崇拜很少。总体上来说,它们是清晰地表述神职人员的祈祷文,圣咏和其他旧约书卷里的仪文内容,尽管它们有些时候是缓慢庄重的,或者反复吟唱的。布道,诸圣的生平,都会在修道院中被诵读出来,其他的仪文也会或多或少注入一些音乐处理的部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咏唱呢?为什么我们不简简单单地说话呢?有多重的原因。首先,我们在地上的崇拜,是在天堂向上帝崇拜的一个镜像。天堂崇拜都包含什么呢?福音作者圣约翰在启示录中给了我们答案:“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他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额上。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重水的声音和打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众长老前唱歌,仿佛是新歌。(启14:1-3)” 这个段落中写的很清楚,天堂中有歌声,向上帝歌唱是天使的工作。而当我们在地上吟诵神圣的文本时,我们模仿这种咏唱。 崇拜中使用音乐的圣经根据 在崇拜中我们使用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多种场合中圣经鼓励我们歌唱。在诗篇中,我们声明和劝告,例如:“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向主歌唱;” “当我有的时候,我就要歌唱赞美我的上帝,” “用歌唱进入他的同在,” “哦,向上帝唱新歌,因祂做了奇妙无比的事情!” 主的兄弟圣雅各在书信中写道:“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圣保罗写信给歌罗西人:“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 圣经中确实有几十个关于歌唱的引用。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记载告诉我们,旧约中不仅先知和圣民,新约中不仅使徒,就连主耶稣自己也歌唱赞美。事实上,颂赞是他受难前做的最后几件事情之一,在马太福音关于最后晚餐的叙述中,我们读到:“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很清晰,主喜好唱歌赞美! 音乐更易传达教导 我们颂唱圣经文本的第三个原因是:音乐能以一种单纯的文字不能达到的方式穿透信仰人的灵魂,因此,能让教会的教导更容易地浸透到人们的心里,尤其是那些在理智上很难接受的教导。大圣巴西尔写道: 当圣灵看到人类在走向美德的道路上只会伴随着困难,并且因为我们对享乐的倾向,忽略了正直的生活时,祂做了什么?祂把旋律的美妙与教义融合在一起,因此,当我们听到那悦耳柔和的声音时,我们不知不觉中就领受了言语的益处。就像一个聪明的医生,在给药时不会一丝不苟地只给苦药,而是经常在杯子上抹蜂蜜一样。因此,祂为我们设计出诗篇里的和谐旋律,无论是年龄上很小的孩子,甚或性情上很稚嫩的年轻人,表面上在吟唱诗歌,实际上灵魂却在得到训练 著名的凯撒利亚主教「即圣巴西尔」论及音乐扮演的三个角色。首先,它帮助言语以一种几乎巧妙的方式更容易的落地。他同时代的叙利亚圣艾弗冷非常了解这一点,当他使用诺斯底主义者,巴尔德萨纳(Gnostic Bardesanes)以及他儿子哈姆纽斯(Harmonius)的流行曲目时,艾弗冷「以此」保持并劝人们进入正统信仰。第二,音乐可以把话语更深层次的植入听者的内心与头脑。一个人很容易就忘记了几分钟前在教会内听到的圣经节选,但是赞美诗却可以一直在脑海里。第三,音乐本身就受益于灵魂,独立于文本。它因甜美,简单地平息了愤怒。总体来说,教父文献、礼拜仪式、教会教规及其他文本的见证,几乎一致地将音乐作为来自上帝的礼物,并颂扬它对基督徒的教化价值。 按:以上部分为伊娃姐妹翻译,阿甲修订而成。以下部分为阿甲翻译。 音乐可让人进入祈祷的状态 我们使用音乐的第四个原因是,音乐能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以扩展和转化语言来促进祈祷。教会从其成员那里得到的任何东西,都会献给天主,而天主则会将其转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然后又赐给他们。信徒奉献面包和葡萄酒等礼物,教会将它们献给天主,而天主则将它们作为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回赐信友。同样,赞美诗作者献上诗歌,天主启发作曲家、神父和咏唱者将旋律融入诗歌,结果,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旋律」成了天主与人更直接交流的工具。 举例来说,让我们看看辅祭「即执事」在神圣礼仪开始时的第一个祷文 (first petition): Εν ειρήνη του Κυρίου δεηθώμεν....

January 31, 2024 · ephremyuan

Pino Tikhon博士:和子句与拜占庭之回应

按:Pino博士本次讲座十分精彩,对于了解拜占庭神学传统如何理解和回应和子句十分重要。相信这是中文界首次论及此话题。 本讲座讲稿由Photini姐妹整理,阿甲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用以下格式: Pino Tikhon博士《和子句与拜占庭之回应》,Photini姐妹整理,阿甲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1月19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 本中文讲稿已获得讲员允许,由于讲员不通中文,故讲稿整理主要参考同传的中文,由于同传,整理过程难免有错误之处,推荐大家直接看视频。也欢迎各位读者指正。关于引用,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来,住在我们中间 东正教关于圣灵的位格和降临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东正教神学传统(或可称:拜占廷传统、希腊传统)中的一个主题——圣灵。讲座题目是"来,住在我们中间"(Come,Dwell in us)。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祷文,以请求圣灵住在我们中间。 拜占庭传统对三一上帝之理解 首先,我将简略地介绍东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也就是东正教神学教义中有关上帝的论述。基督教神学称上帝为一,希腊文是οὐςσία,意为本体、 本质。各类事物均有不同的本质,而这个词表达的是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尼西亚信经中的one in essence就是指同一本质。另一个希腊词φύσις,one in nature也是本质的意思, 即本为一。基督教神学以此术语来描述只有一位上帝,表达祂只有一个本性。这一术语非常重要,它向我们呈现了上帝的存在模式。祂是具有同一本质、三个位格的上帝。 神学术语"三个位格"(ὑποστάσεις),是指圣父、圣子、圣灵。这一术语不是来源于哲学意义上的人为推演,而是源自启示,在圣经中被表达出来。基督曾教导他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为人施洗,虽然有三个名字但却是一位上帝。在旧约圣经也有类似的隐喻,如犹太人敬拜独一上帝,上帝的灵,人子要来拯救人类等概念。我们说上帝是一,不仅是在说祂的本质是一,也是说祂的运作或能量(ἐωέργεια)为一,这是上帝与人的区别。因为我们人类虽有同一的人性,但我们的行为和能量却各自独立。例如,现在我说话,然后我停下来,阿甲会开始翻译。我们同样都具有说话的能力,但我们说的行为却有区别。然而,上帝的作为却不是分离的状态,父、子、圣灵的行动为一;所以,尽管三个位格在说话,但说的行为却是一个。祂们的行为不可分离、不相冲突、不相混合;祂们的行为永远为一。 我们说上帝有三个位格都有独特的属性(ἰδιότητες),说明位格各有不同的属性,是在一中存有的三,圣三一是具有同一本质、同一能量、同一运作的独一上帝。圣父位格的属性是无始,非受生,祂是一切的源头;圣子的属性是受生,即源自于圣父,由父所生。受生和非受生用于表达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我们稍后会再回到这一主题。圣灵位格的属性是自父而发,与子的属性相区别。祂自父而发,不是发自"父和子",祂的发源不同于子的受生。 四世纪时,一位重要的教父、神学家纳西盎的格里高列说: 一切属于圣父的也属于圣子,除了非受生之外 ,同样地,一切属于圣子的,也属于圣灵,除了受生之外。这些特点不会分割本质,而只是本质周围的一些可区分「的特点」 " (《神学讲演录》总第41.9,纳西盎的格里高利) 这些如"受生"、“非受生”、“发出"等术语都是围绕着神圣位格属性所做的描述,而非对上帝本质的描述。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当我们谈论上帝的本质时,讲的是上帝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不是说祂有三个不同的本质。虽然我们习惯以思考物质的方式去思考非物质的事物。但我们不应该这样去思考上帝。 圣子常被称为圣言,圣灵为气息。因此,教父们就借用理智(mind)一词来形容这种既合一又相异的特质。因为在理智中,思想意念与话语共存;当我们说话时,声音和气息共存。我们能够区分思想、话语、气息这三者不同的存在。例如,当我说出"房子"一词时,通过气息我们能听见声音,但即使我不说出声,它也已经以话语的形式存在于我的思想意念中了;而我还可以选择用其他的话语来表达"房子"这一思想意念。由此看来,这三者是不同层面的存在。所以,当论及上帝时,祂是一,祂是又真又活的三一上帝;生命在祂里面,且是丰盛的,不止息的;万有藉祂而存在,祂又在万有之中,我们称之为团契、相交;祂是生命,一切的生命皆从祂而出。 希腊文中表达圣父时有一个专有名词πηγή,其本意是源头;另一个词αὶτία,也用于表达圣父,它的本意是起因。上帝是一,因为圣父是三一中唯一的起因和源头,这是整个基督教世界,无论东西方都认信的教义。在四世纪通过两次大公会议,它被专门以信经的形式完备地表述了出来,并且在主日祈祷中被念诵——“我信独一的上帝……"。 上面引用的是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所写的《正统信仰详解》中的一段。他依据圣经和礼仪文本对信经进行了较为形而上的哲学阐释。另外,对圣三一和圣灵教义作出过杰出阐释的教父有大圣亚他那修、大圣巴西尔和神学家圣格里高列。以上是我关于教义的概述,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圣灵的发出,及其与圣子受生的区别,这与我们今天的主题"和子句"的关系密切。 “和子”(Filioque)一词是拉丁语,它被西方教会加入到信经中,表达圣灵不仅仅是自圣父发出,而是自圣父和圣子发出。在我的研究范畴内,这一表述牵动了另一个重要的论题,就是"如何区分上帝的本质与能量”。 首先,我们并没有谈论上帝的本质是什么「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上帝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我们已经知道圣子与圣父的关系是受生(γέννησις),而圣灵与圣父的关系是发出(ἐκπόρευσις)。上图中第一行中的两个希腊词就是这两个概念的术语。 这两个希腊词在《创世记》中就已经出现了。圣经描述夏娃出自亚当的肋旁,使用的就是ἐκπόρευσις(意为:出自)一词;而描述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塞特时使用的是γέννησις(意为:生)一词。这说明夏娃与亚当的关系不是受生,而是夏娃出自亚当;而塞特则与亚当是受生的关系。这个例子说明,虽然夏娃和塞特出现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和亚当一样具有相同的人性。这表明某种事物可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出现,但其本质却能保持不变。 神学家格里高列在他的《神学讲演录》第二部分第39篇12段中说: 圣灵是真正的灵,也是从父出来,然而不同于子出现的方式,因为他不是生出,乃是发出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在《信仰正统详解》中也提到: 只有圣灵是由圣父发出的,不是受生,而是发出。这是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圣灵之发出」犹如圣子之受生是不可捉摸,不可知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可捉摸,不可知。圣灵的发出是永恒的、非物质方式的,与亚当、夏娃和塞特的物质性存在不同。仅是在理智上区分,但并没有分裂上帝。 纳西盎的圣格里高列在他的《神学讲演录》31.8(参见中译本第一部分的第五篇第八段)中说: 那’发出’是什么呢?你们能告诉我父之非受生性是什么吗?如果能够,我也可以向你们解释子的出生与圣灵的发出的生理学含义,那样,我们双方岂不都痴迷于窥视神的奥秘。我们是谁,敢做这些事?我们甚至连自己眼皮底下的东西也看不清楚,连海里的沙子、雨中的水滴、永恒的日子都不可能数清,更况探求神的深奥之处,描述那不可言说、超越一切语言的本性呢? 我们知道圣子和圣灵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存在方式为何如此「这是上帝之奥秘」。 另一个希腊词是πρόβλημα,意思是向外投射。对应圣父也有两个词是生者(γεννήτωρ)和投放者(προβολεύς)。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在《信仰正统详解》中说: 父是子和圣灵的泉源与起因,却对子是父,对圣灵是发出者(προβολεύς)。圣子就是子、道、智慧、能力、光辉和父的形象,是从父来的。但圣灵确不是父的儿子,而是从父发出的灵。 上面这段引文是要让大家看到今天的主教和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有着同样的信仰宣告。 我信三位一体之上帝,独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但其于本质却不可割裂……父非受生,且无始……我相信圣子与圣灵起源于圣父;子自父受生,圣灵自父而发。三者不可分离,不可混淆,属性各异。圣父生子,并发出圣灵。圣子是独生子,圣灵由圣父而发。因此,我持守圣父是圣子的唯一起源,是圣灵的唯一起因。我认信圣子不与万物相同,他超越时间亦不可见……但我认信,子源自无始之圣父,而非另有起源。圣灵与圣子相同,亦同时源自于圣父,一为受生,一为发出,我言于信。"(利贝斯勒主教,《第三认信》,编者译) 阿甲按:Pino博士引用一些希腊教父尚未找到合适的译名,故整理者译出中文,具体请看图中原文 以上这些介绍是要让大家对拜占廷关于"圣三一"教义有所了解,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东西方教会,即东正教和天主教在这一问题上的区别。“和子句"确实是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神学上的主要差异之一。 拉丁传统与拜占庭传统之不同 从上面这两幅圣像画可以看出拉丁教会传统和希腊教会传统在"圣三一"教义上不同的表达。左边的圣像属于拉丁教会风格,右边则是拜占庭传统画法,是俄罗斯圣三一像的代表作。 上面的引文是1274年,拉丁教会第二次里昂会议文献中有关"圣三一"教义的论述: 圣灵在永恒中自圣父和圣子发出,但不是从两个源头,而是从一个源头发出;不是两次呼出,而是一次呼出。神圣罗马教会——所有信徒的主母至今如此宣认、传扬并教导;她坚定地持守、宣认、传扬和教导这一教训;它是正统拉丁和希腊教父们公认的、不能变更的、真实的信仰 以上列出的是拜占廷传统教父们的名字。他们的意见代表了拜占廷传统对"和子句"的看法。这些教父生活于公元9世纪到15世纪之间。 圣佛提奥斯(St.Photios) 圣格里高列·帕拉玛(St. Gregory Palamas) 尼克达斯(Niketas Stethatos) 卡拉布里亚的巴勒姆(Barlaam of Calabria) 安德洛尼卡·卡马特罗斯(Andronikos Kamateros) 尼洛斯·卡巴西拉斯(Neilos Kavasilas) 尼基弗罗斯·布莱米德(Nikephoros Blemmydes) 隐修者希罗修斯(Hierotheos Monachos)...

January 20,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正教的圣诞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让Lydia博士带您领略正教的圣诞节,通过礼仪,诗歌,圣像等让您明了圣诞节的意义。礼仪确实有移风易俗之效,是教化人过灵性生活而设立的。教父们说得好教会是一所学校(当然也是一所属灵的医院)。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Lydia博士普通话整理而成,感谢lily姐妹辛苦整理。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读者。读者须知,此讲稿已经lydia博士修订。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正教的圣诞节讲稿问答》,lily编辑整理,Lydia修订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3年12月16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lydia老师正教的圣诞节圣乐链接(需科学上网)1英文,2希腊语(拜占庭传统),3阿拉伯语(安提阿传统): 1.https://youtu.be/K27qSKb4JF0;2. https://youtu.be/tSvLOvzQaf8; 3. https://youtu.be/MvjiVam2HO4 讲座Pdf Previous Next     / [pdf] View the PDF file here. 正文 阿甲按:由于前面已有讲座的讲义,故在正文中未插入相应图片。 今天,我要通过正教的圣礼、圣乐、圣像,这些视听可感受到的部分和大家谈一谈圣诞节的神学意义。 首先,圣诞节在传统正教的礼仪年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是礼仪年中十二个节庆之一。这十二个节庆从每年的九月份开始计算。9月1日是东正教传统上教会的新年。 关于教会的新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9月1日承袭了古代犹太教的传统。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之后延用了巴比伦纪年,9月1日是一年之始,而正教也延续了这个传统。第二种,1月1日,这也是正教比较重要的一个节庆。1月1日是大圣巴西略的纪念日,正教主要教父们的纪念日都在一月份。这种说法来自罗马传统,古代罗马一月(January)是源自他们所崇拜的神杰纳斯(Janus)的名字。这个杰纳斯有两张脸,一张脸往前看,一张脸往后看,罗马人以他来命名新年的第一个月。第三种,从理解教会礼仪年的层面上讲复活节更为重要。每一年的复活节是北半球春天来临之际,因为它是阴历,通过观月来计算日期,所以每年它对应的阳历日期会有不同。那么为什么它也被认为是教会的新年呢?因为它出自圣经中的犹太传统,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在旷野中上帝把他们出埃及的日子定为一年的起始。教会新年既是继承了传统,也是一个比较便利的纪年方式。在这些节庆中,其实基督教只纪念一个节日就是神圣的复活节——葩斯哈(编注:葩斯哈是Pascha的音译,即希伯来文的Pesach,逾越节)。葩斯哈对我们意味着在地上、在时间之内所有的节庆都是暂时的,而我们盼望的是在天国中永恒的庆典。 教会礼仪年的十二个庆典主要与基督和诞神女——圣母玛利亚相关。基督的庆典依据福音书所记载的基督在世时的主要事件而确立。诞神女的节日也非常重要。诞神女是旧约中“锡安女儿”,即“耶路撒冷女儿”,这一个完美预表的实现;她既是基督的新娘,又是所有基督徒的母亲,她就是教会的象征。所以,纪念诞神女的庆典具有神学上的意义,而不只是对一个人或一位基督徒典范的敬礼。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十二个庆典里没有复活节,因为复活节是节中之节。它虽在这十二个庆典之外,却又是所有庆典的核心及指向。所以,基督降生节也是以神圣葩斯哈为核心的教会十二庆典之一。 很多人认为圣诞节指的是12月25日那一天,但是在正教会它包含一个圣诞斋期和一个圣诞节期。圣诞斋期是四十天的预备期,与“大斋期”(编注: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斋戒日)类似,但没有那么严格。在四十天中基督徒要斋戒,除了饮食的节制还要不停地祷告、行善、帮助困苦或有需要的人。那么,关于圣诞节期一共有几天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七天,即从12月25日开始,26日到31日是七天;传统上还有十二天的说法,从12月20日到24日叫Forefeast,就是为圣诞节预热的日子,接着是25日圣诞节,然后从26日到31日也是节庆日。另外,正教会的基督降生节是和1月6日的神显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在神学意义上也相同。前一个节日指向后一个节日,后者的神学意义是,上帝是光,向我们显现了;这也正是圣诞节期庆祝的主题,即上帝是不可见的,没有人能够用肉眼看到祂,但是祂通过道成肉身向人类彰显了自己。 我们从圣诞斋期开始就要从礼仪上预备圣诞节的到来,其中有一首圣诞赞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个主题——上帝向人显现。 赞词这样唱道: 基督上帝祢的降生, 为世界点亮真理的光芒。 一颗明星指点着拜星的人来崇拜祢, 来认识祢—正义之阳, 从天而降的启明之光, 救主啊,荣耀归祢! 圣诞节日期的起源。 在基督教的前三个世纪,教会的唯一节庆是每周一次和每年一次的 Kyriake hemera,即主日和庆祝葩斯哈。直到第四世纪在西方12月25日才首先被确定为圣诞节。一部成书于354 年,名为“纪年”(Chronograph)的罗马编年册,其中包含最早的史料证据表明 12 月 25日被做为基督的生日来庆祝。该文件还包含一个已离世的列位罗马主教的名单,其中一位名叫马可(Markus),他逝世于336年。这意味着336年可作为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的年份。而在东方的教会直到正统教义战胜亚流主义以后,以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79年继位为标志,圣诞节才从君士坦丁堡平稳地延展,经由卡帕多细亚到达安提阿。东方教会继续保留1月6日的旧节庆作为耶稣的洗礼,即神显(Theophany)。做为12月25日的圣诞节被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的教会持久地抵制,但最终亚历山大的教会在5世纪,耶路撒冷的教会在6世纪都接受了这一日期。而西方教会也采用了1月6日来庆祝主显节(Epiphany),主题是婴孩基督向东方贤士显现。直到今天,所有古老的使徒教会中,仅亚美尼亚教会一直在1月6日庆祝耶稣诞生,同时也在这一天庆祝东方贤士的来拜(Epiphany)和基督受洗(Theophany)。 12月25日如何确定为圣诞节的争论远未结束。 最有影响的观点有两种,分别被称为“计算假说”和“宗教史假说”。 “计算假说”最早出现在早期教父的著作中。这种计算方法是基于基督的完美,即祂的生死必是相称的完全数。于是人们认为祂的受孕日与祂的受难日相同,即3月25日(东方教会则为 4 月 6 日)。因此,祂的生日就是12 月25 日(或1月6日)。例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断言,基督在3月25日进入坟墓,这也是祂当年进入童贞女腹内的日期,并生于九个月后的12月25 日。 “计算假说”还有第二种计算方法,它从施洗约翰的受孕之日算起。最清楚的证据出现在 386-388年间,金口圣约翰的圣诞节布道中说,根据新约施洗者圣约翰在九月住棚节期间受孕,当时撒迦利亚是大祭司,依此就能算出在伊丽莎白怀孕六个月后的三月份,耶稣在圣母玛利亚腹中受孕,由此得出基督的生日是12月25日。 “计算假说”主要由路易斯·杜切斯涅(Louis Duchesne)在近代复兴,并由塔利(Talley)阐述成为成熟的理论,但是二者计算的基本机制没有变化。 另一理论“宗教史假说”,在18世纪由亚布隆斯基(Jablonski)和阿杜安(Hardouin)提出,并在赫尔曼·乌西诺(Hermann Usener)的著作中得到了更全面的扩展。他们争论的重点是,12 月 25日作为耶稣诞生节的庆祝活动是教会对异教徒冬至节的采纳和改变,即由罗马皇帝奥雷利亚(Aurelian)于公元274年建立的“无敌全胜之日诞生节”(Natalis solis invincti)。他们的证据通常是,12月25日的圣诞节仅在君士坦丁大帝于312年颁布保护基督教的法令后,才成为正式节庆(即 336 年以后)。该论点还对比了异教对太阳崇拜的描述和基督教对圣诞的描述,结论是二者都使用了许多相似的天文词汇,例如称基督是“公义的太阳,照亮那些崇拜星星的人”,“东方的曙光”等等。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基督教继承修改异教的证据。 “宗教史假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包括一些基督教礼仪方面的权威人物,例如亚历山大·史梅曼神父(Fr....

December 16, 2023 · ephremyuan

郭子然:圣帕拉玛斯关于神的本质与神的能量之希腊哲学背景篇

按:郭子然是雅典大学神学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是圣帕拉玛斯神学,拜占庭神学。本平台有幸邀请到郭子然在读博士为我们讲《圣帕拉玛斯关于神的本质与神的能量之希腊哲学背景篇》。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吴宗蔓姐妹整理。本文经郭子然修订而成。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郭子然在读博士《圣帕拉玛斯关于神的本质与神的能量之希腊哲学背景篇》(伦敦:光从东方来,2023年11月17日网上讲座),附上本网页链接+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斯神学之“神的本质”与“神的能”之古希腊背景探讨 今天的主题来自主讲人博士论文最核心的部分。该论文的题目为《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斯作品中神学与哲学的联系》。 如果说西方拉丁教会集大成的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那么东正教会集大成的人物就是格里高利帕拉玛斯。虽然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斯是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但是他的神学作品也与哲学相关。这非常微妙。因为,一方面格里高利帕拉玛斯批判古希腊哲学,认为这是魔鬼的智慧。作为一位神学家,他看到古希腊哲学中很多内容与基督教神学不相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教父传统的继承者,格里高利帕拉玛斯与之前的教父一样,借用了很多古希腊哲学的概念以及方法论。 主讲人论文的思路主要围绕一些方法论问题,探讨格里高利帕拉玛斯作品中神学与哲学的联系。神之本质与神之能的区分是主讲人的论文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今天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讲人论文这部分的思路。 帕拉玛斯生平 圣山少年修士 帕拉玛斯是拜占庭末代王朝——巴列奥略王朝的一位神学家。他出生在当时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个贵族家庭,接受了极其优良的世俗教育。拜占庭的贵族子弟,不论将来是做世俗的工作——律师或者官员,还是出家做修士或者神职人员,都要接受系统的、与古希腊教育相关的世俗教育,系统地学习亚里士多德哲学与伯拉图哲学。 与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帕拉玛斯在君士坦丁堡也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并且在君士坦丁堡牧首菲罗忒奥斯 科克诺斯(Φιλόθεος Κόκκινος)为其撰写的圣人传记中提到,帕拉玛斯展现出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深刻的理解。当时传授帕拉玛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教师是当时拜占庭一位知名的人文主义者——狄奥多若 梅多克忒斯。梅多克忒斯(Θεόδωρος Μετοχίτης)对于当时拜占庭世界古希腊哲学的复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因为帕拉玛斯更希望出家做修士,过一种属灵的生活。所以他在没有接受完整套世俗教育的情况下,就从首都君士坦丁堡来到现在位于希腊的阿索斯圣山,出家修道了。这对他之后的作品对于哲学的应用有影响:其作品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作品的引用非常显著,对柏拉图的引用则比较少。这是因为在拜占庭的教育中,会首先传授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修辞学、逻辑学,会为之后的哲学的教育奠定基础。而在世俗教育最高级的阶段才会传授柏拉图哲学。 所以柏拉图哲学对帕拉玛斯的直接影响不及亚里士多德哲学那么明显。但帕拉玛斯的神学与柏拉图哲学的联系还是很深刻的,原因如下: 虽然在世俗教育中,帕拉玛斯没有学习柏拉图哲学,但是他自己阅读了柏拉图的作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帕拉玛斯在对于之前的教父,尤其是宣信者马克西姆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也沿用了教父思想中的柏拉图与新柏拉图主义。 帕拉玛斯作为一位修士,他希望能安静地过一种祈祷、苦修的生活。但是静修主义争论的爆发,让帕拉玛斯从一位默默无闻的修士,成为了一位举世文明的神学家。 静修主义争论 当时在拜占庭帝国有一位修士叫做巴尔拉姆,他来自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家庭。虽然意大利南部当时已经处于拉丁政权的统治下,但还是有很多讲希腊语的人,巴尔拉姆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东方教会的修道方式很感兴趣。所以他也和静修主义的修士们接触。 静修主义是在拜占庭后期兴起的一种修道主义运动,它在之前的修道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祈祷与苦修为中心。例如大家听说过的念耶稣祷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静修主义涵盖的范围会更广,其核心可以理解为通过祈祷来达致内心的平静,从而进一步接受圣灵,接受上帝的光照,与主合一。 巴尔拉姆对东方的静修主义传统感兴趣,但是他对静修主义里的修行方式不太理解,或者产生了误解。静修主义的修士认为通过祈祷,人可以通过肉眼见到上帝的光照。巴尔拉姆有很深的神学修养,他认为这是异端的思想。因为神的光是超越性的,肉眼怎能可见? 巴尔拉姆在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有很多追随者,他们也认为静修主义传统在神学上具有异端性。因此,帕拉玛斯被静修主义的重镇阿索斯山的修士请出来,为静修主义传统辩护。在这场争论中,帕拉玛斯系统性地发展了他的神学。 经过了很多波折,在此期间,帕拉玛斯甚至在君士坦丁堡被软禁了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的静修主义争论不仅是神学争论,它也与当时拜占庭的政治力量有关。但是,最终1351年君士坦丁堡的教会会议确立了帕拉玛斯神学的正统性,以及其神学为之辩护的静修主义修行方式的正统性。 塞洛尼卡大主教 之后帕拉玛斯被选为了塞洛尼卡大主教,塞洛尼卡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当时是东罗马帝国继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二大城市,现在也是希腊共和国继雅典之后的第二大城市。 一些帕拉玛斯论及神能问题的主要作品 最主要的是《维护神圣静修者三论集》。这部论著是帕拉玛斯与他的第一位反静修主义的辩论者巴尔拉姆争论时写作的。这应该是帕拉玛斯作品中最长的作品。这部作品有中文译本,译者为北京大学研究俄罗斯哲学的徐凤林老师。 另外是《被囚禁时期诸信件和其他护教作品》,还有一些不是特别长的专著——《论人的神化》、《论神的能量》、《论同一与分别》(上帝既是具有一体性的,但是神能又有多种)、《与巴拉姆主义者有关神显的对话》等。 还有一部作品非常重要《自然哲学、神学、论理学与实践的150章论述》。所谓150章,每一章都很短,所以整部作品并不长。但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在于帕拉玛斯在其中系统性地归纳了他的神学思想。 但除了《维护静修主义的三部论著》之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中文译本。一些常用的欧洲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译本。 如果做学术的朋友能阅读古希腊语原文的话,塞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神学院的教授克里斯托斯和他的学者朋友们,经过几十年整理出了全套的帕拉玛斯作品集。虽然意大利也出版过相关的版本,但不是全集。塞洛尼卡的全集是最出名的,一共有六册。大家如果想研究帕拉玛斯的话,克里斯托斯的这套全集非常重要。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本质与能量 我们首先看一下本质与能在古希腊哲学的背景。帕拉玛斯作品中的神的本质与神的能虽然是神学的概念,但是它们的来源是古希腊哲学。此处有些思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博士生陈兵兵博士提供的,主讲人向他致谢。 能量揭示本质 在纯哲学研究中,中文一般不会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ενέργεια翻译成能量。因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ενέργεια的意思是活动或者实现活动。但因本讲座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概念ενέργεια在神学中的运用,所以在这里还是把它称为能量,在此向大家说明。 亚里士多德在《行而上学》中,提到了能量揭示本质。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本质,即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本质。而每一个本质都有相应的能量。例如:作为本质的人,通过实现人价值的一些活动体现出来。可以实现人价值的人之活动,和实现动物价值的活动是不同的,因为人和动物的本质是有区别的。19:12 《形而上学》中提到:“但一切是者(古希腊语中本质ουσία与古希腊语里面的“是”Ον这个词相关。)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毫无歧义被说成实体。”使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实体就是本质。 能量与运动的区别 既然能量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中是活动的意思,那它与一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此处引用美国的学者David Bradshaw的几点总结: 一、一般的运动是有终点的,但是能量是没有终点的。 二、运动是指向一个目的的,但是ενέργεια活动或者实现活动,它本身就含有目的性。 能量或者活动跟运动κίνησις是有区别的。另外,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中,运动ενέργεια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现活动,即活动的目的。 现实与潜能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εντελέχεια。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切活动都带有目的性,这种目的性被称为εντελέχεια。目的性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潜能δύναμις相对。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一组概念就是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事物都分成形式与质料。一个事物首先有质料,即有物质做依托,但同时它又需要有形式。一个事物如果只有质料没有形式,是无法完满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 例如:如果说人的身体是质料,那么灵魂就是形式。只有身体——质料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活人,必须有灵魂为其提供形式,为人提供形式的灵魂才是人存在的目的。因为人借以实现其价值的情感生活、理性生活,都是作为形式的灵魂提供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潜能和实现(ενέργεια)是有区别的:因为潜能的定义是:“在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作为自身中或他物的变化的本源。”(《形象上学第五卷》)潜能即等待被实现的一部分。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建房能力不在房中而在建筑者中;一位医生病了,他有为自己治病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作为病人而是作为医生才存在的,所以尽管在自身中,却是作为他物。“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例:在母胎中的胎儿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但是它有具备成为一个人的潜能,在他出生后,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每个事物都是有潜能的,而潜能是由质料确定的。但是在有潜能的基础上,潜能还要等待被实现。 刚刚提到的ενέργεια有双重含义。它除了活动,还有实现活动的含义。但是εντελέχεια和ενέργεια还是有区别的。εντελέχεια更注重于结果。而ενέργεια更注重过程。但是在基督教神学的帕拉玛斯作品中,这两个词几乎是同义的。 第一因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能量ενέργεια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者是实现活动,虽然它有时候也这么运用。但是在某些语境下,对亚里士多德而言,能量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它与第一因相关。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第一因就是宇宙的推动者。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像基督教的造物主的概念。但是他认为一切的运动都有一个第一因——第一推动者。而第一推动者确定了之后所有的运动,所有的运动都可以前溯到第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第一因ενέργεια理解为具有神性的,因为它确定了世间的所有运动,世间所有的运动之可能性依赖于第一因。 普罗丁诺与新柏拉图主义中的能量,以及其通过狄奥尼索斯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应用 之后,新柏拉图主义最伟大的哲学家普罗丁诺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虽然是新柏拉图主义,但新柏拉图主义已经是把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结合在了一起。 普罗丁诺是三世纪时,埃及亚历山大的一位哲学家,他后来去罗马生活。他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很多观点,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尝试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在主要方面,普罗丁诺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论去发展柏拉图主义,所以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它跟柏拉图主义本身是有区别的。 有这么几点,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影响深远。 实现与潜能的合一 第一是实现与潜能的合一。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潜能δύναμις和实现ενέργεια两者虽然有关联,但还是不同。因为潜能是等待实现的,而实现它本身就是活动的实现ενέργεια。但是在普罗丁诺哲学中ενέργεια和δύναμις可以说是同义词。 太一的超越性与流溢说 因为普罗丁诺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太一。他认为世间万物的源头都是太一,类似《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超越性的原则和源头。它虽然超越一切,不可言说。但是一定要去描述它的话,普罗丁诺认为最合适的概念就是太一。这个概念也是从柏拉图主义中延续下来的。因为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就探讨过“一”的问题——一切都来源于一。 太一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一切不可言说。但是它又是一切的源头。在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的这套哲学体系中,太一在自身无损的情况下,流溢出了世界灵魂。世界灵魂又流溢出了个体灵魂,个体灵魂再往下流溢的话,就有人的身体,和不同等级的物质界。简而言之,即太一在无损自身的情况下产生出了其他位格。基督教神学中的核心概念三位一体位格用词ὑπόστασις也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 双重主义 普罗丁诺为什么要提到实现与潜能的合一? 这与他的太一观相关。因为对于普罗丁诺来说,太一是不具有潜能的。因为像亚里士多德也提到过,第一因就是纯粹的实现。31:20普罗丁诺认为对于太一来说,潜能它本身就是其活动的实现。所以普罗丁诺也提到过双重行为。 美国学者大卫布兰德萧著有《东方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形而上学与基督教世界的区分》一书。这本书探讨了东方希腊哲学和西方拉丁哲学,对于亚里士多德“能”观念的不同的运用,在神学上如何造成了东西方神学不同的理解。...

November 17,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

按:这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第五次讲座,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次讲座:如何应用教父精神。本讲座从东正教礼仪和灵修的角度阐明教父精神不应该停留在思想层面(即学术研究层面),而应该参加通过参加教会礼仪和操练灵修生活践行出来。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讲座讲稿问答》,阿甲同声传译,lily编辑整理,2023年11月10日网上讲座,光从东方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今天是我们这个主题之下的第五次讲座。上一次我们谈到从希腊哲学到教父精神的转化。这一次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教父的精神践行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当我们谈到这个主题时,我们不能,也不该把教父和教会割裂开来,他们和我们都是教会的成员。在东正教每一年的礼仪当中,某些日子教会会吟唱一些赞美诗,歌词涉及教父这一群体。请看下面图片上这一首赞美诗。 图片的左边是希腊文,右边是英文,歌词大意是: 是祢,基督我们的上帝配得极大的尊荣。 是祢,在地上设立教父如明灯照耀我众。 是祢,借他们引导我等进入真实的信仰。 是祢,全然充满怜悯的那一位荣耀归祢。 这首赞美诗告诉我们是上帝设立了教父作为引导我们的光,为要让我们进入真正的信仰,这是上帝的工作。圣诞节将要来临,在教会的传统中圣诞节前40天,也就是从11月15日起是大斋期的开端。下一首赞美诗在圣诞节时会被咏唱。这首赞美诗非常的优美,它以诗歌的形式向主求问。 歌词大意如下: 基督,我们能向你献上什么呢? 祢为我们的缘故取了人的样式; 万物藉祢而造并向祢献上感谢: 天使,献上赞美; 天空,献上星宿; 博士,献上礼物; 牧人,献上惊叹; 大地,献上洞穴; 我们,献上圣母。 哦,永在的上帝, 求你怜悯我们吧! 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思想这些事是很好的。藉着赞美诗和礼仪,我们得出如何过教会生活的一些答案。因为信心的经历是源于上帝的恩典,是礼物,所以歌咏者希望用某种方式作为感恩的回应。那么,相信这位三一上帝的信众们能向祂献上什么呢?他们献荣耀给上祂。正教(Orthodox)一词的后三个字母dox的来源是希腊文Doxa其意为“荣耀”。所以,作为一名正教徒的意义就是要向上帝献上正确的荣耀。Doxa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信仰”。我们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讲座中都谈到过希腊哲学。这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的方式区别于希腊哲学家们所做的事。因为就算是古希腊最优秀的哲学家也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进行希腊哲学思辨和正教徒归荣耀于上帝,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我们来看正教的“荣耀颂”(The great doxology,天主教译为“光荣颂”)。每周日礼拜时,在早祷之后和金口约翰圣礼仪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几分钟的简短吟唱——“荣耀颂”。赞美诗开头几句的大意是:荣耀归于祢,祢光照我们。荣耀归于至高神…… 这歌词让我们想起在旷野的牧羊人去见婴孩耶稣之前听见天使唱的赞美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怎么通过另外两件事来荣耀上帝。图中展示的两件事,第一是一本书,《基督永恒之道》作者是单萌心神父;第二是修道主义和耶稣祷文。 单萌心神父写的这本书是得益于他的神师塞拉芬.罗斯(Rose·Seraphin)神父的早期研究。罗斯神父已经安息了。本书的链接在图片上,如果有感兴趣可以下载。我无法代替中国人去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坏,这要你们自己去判断,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尝试把东正教和中国的“道”这一概念做连接。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摘要。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同时看到基督和他的信息,以及老子和他的思想。老子虽然生活在基督诞生前500年,但他凭直觉觉察到基督在万物中的临在。” “在中国文化当中,师承方式是老师将智慧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方式。东正教也遵循同样的传承方式,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本人。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脉络在正教会中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西方教会在这一点上却自1054年出现了断裂。” 作者在书里想呈现的是中国古人传承智慧与东正教传承信仰都是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东正教我们可以找到清楚的引导,诸如如何获得内心的静谧,如何克服自己的情欲,如何做到摆脱杂念和培养品格,如何识别属灵的欺骗,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和正确地走向上帝。这是此书上的一些要点,中国读者也许会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第二件事,以属灵的生活荣耀上帝。它对我们来说既是目的也是践行的方式,适用于我们所有的人。这与我们在教会的呼召、职位;与个人的职业、种族、社会背景和贫富都没有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教会的构成。她主要由三类人组成,第一是平信徒,第二是修院的修士和修女,第三是教会的神职人员,主要是指主教、神父和执事或称为辅祭。无论是谁,我们都有同样的属灵目标,操练的方式也一样。这一点我们总不要忘记。因为我们可能认为属灵的操练和生活与平信徒无关,应该是修院里那些穿着黑色长袍的修士或者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事。说到第二类修道者,在我们希腊的北部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介绍给大家。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修道圣山——阿索斯山。 这是一个修道的圣地,有一千多年的修道传统,坐落着二十所修道院。这是其中一所修院的照片,它的规模很大,与世隔绝。这座圣山只允许男性进入,女性不得进入,当然在山的周围有一些女修院。地图中红标所在的那个半岛就是阿索斯山,全部奉献于修道之用。这里海拔最高处是2360米。 这是阿索斯山里一座位于海滨的俄罗斯风格的修院,修士们来到这里就是专注于一件事——祈祷。 这是他们在祈祷的照片,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的服饰、表情和祈祷的氛围。 这是他们的餐厅,桌上的食物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味道不错,它们都是修士们自己做的食物。餐厅的墙壁上绘有许多的圣像,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教堂的延伸部分。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修院的内外情况。我知道在亚洲也有修院,而这里是东正教的修道圣地。修士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上为荣耀上帝。 上图中是另一个荣耀上帝的方式——“耶稣祷文”。修道者、神职人员、包括平信徒都应该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件事上。修道者每天要念诵这个祈祷很多很多次。“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罪人。” 这则简短的祷文包含了全备的圣三一教理。我们很明显地在祷文中看到耶稣和上帝之名,那么圣灵之名呢?圣保罗说过:“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和合本)所以,在祷文中主耶稣之名就包含了圣灵,而上帝之子也包含了天父上帝。通过这个祷告我们祈求的是上帝的怜悯。大家能否想到在圣经中有谁做过类似祈求上帝怜悯的祷告呢?最明显的有两位,一位是税吏那不同于法利赛人的祷告(编注:路18:13,“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和合本);另外一位是耶利哥城路边的瞎子(编注:路18:39,和合本),他请求主耶稣怜悯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时代的祷文一直传承到现代,我们今天还在这样祷告。通过呼求耶稣的名,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主耶稣身上,同时排除我们内在的各种杂念或者邪念。因为我们都知道让心灵保持清静和专注是多么地困难,哪怕是一分钟你我可能都做不到,总有各种念头在我们心中盘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祷文来充满我们的心,让它指引我们的心思意念朝着正确的方向。修道者每天大量地念耶稣祷文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不住地祈祷状态。 他们常常用这种祈祷绳。这个祈祷绳每一个小节都是很小的一个十字架形状,在末端是一个大的十字架。修道者拿着祈祷绳,当他们捻过一个结时就诵念一次耶稣祷文。 在前四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教父们能够看清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提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使用这些部分向非基督教受众阐述基督教的信仰。他们采用了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其中最好的例子是用logos(道)这个希腊文来描述耶稣基督。我们今天添加的新内容就是Doxa(荣耀)这个词,把荣耀献给上帝。古希腊哲学有告诉我们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吗?没有。想要荣耀的是人自己,就像那些古希腊的运动员们,他们自己想要获得荣耀。虽然在古希腊人们也会向神灵献上牛、羊,但这也不过是讨好而非献上荣耀。上帝并不需要从人得荣耀,但把当得的荣耀献给上帝时我们的心里会充满喜乐。另外,还要思考我们能将什么献给上帝。这五次讲座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思想上帝,也鼓励大家能够在实践当中操练如何荣耀祂。在实际生活中荣耀上帝是正教信仰的本质。 我们会问如何去做呢?如何参与到上帝的恩典当中呢?答案是向上帝献上荣耀,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基督教的圣人们向我们显明了这一答案。 这是一幅中国圣人们的圣像。他们是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的呢?他们都是殉道士。他们为了见证上帝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中国的圣徒都这样做了,从圣像中可以看到其中还有一些小孩子也为主殉道。 使徒圣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和合本)这就是圣人们给我们作出的榜样,我们需要效法他们,看着这些先贤的榜样,追随他们的脚踪。 在每一天正教的日历中都有很多的圣人被纪念。昨天我们纪念的是一位比较现代的圣人——涅克塔留斯(St. Nektarius)。纪念圣人时,教会会为圣人们点上蜡烛,但这不足以表明我们对圣人的尊敬,最好的敬礼方式是效法这些圣人的生活,如同圣保罗所说的那样。 我们可以效仿圣人们的生活方式、热切的祈祷、面对逼迫时的勇气。上图中的中国殉道士们以身赴死,而今天在伦敦或希腊可能不会有这种性命之忧,但是会有其他的逼迫现象,比如在伦敦可能有人会嘲笑基督徒的信仰。效法圣人,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被点亮,正如他们被上帝光照一样。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爱上帝,如何呼求圣灵。虽然他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但正因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信仰生命的榜样。 这一位是新神学家圣西门(St.Simeon),在1022年安息主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他在一首赞美诗中写道:“圣父是光,圣子是光,圣灵是光。” 他这么说是因为他亲身经验到上帝是光,是那非受造之光。 这是他的另外一首关于圣爱的赞美诗,歌词大意是: 被造者, 如何理解: 祢存在之方式? 祢圣子之降生? 祢圣灵之运行? 如何得知祢的全部? 如何深究祢的本质? 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是14世纪的一位圣人,在1357年安息主怀。他的祷文这样说:“照亮我的黑暗。” 帕拉玛也在阿索斯山上住了一段时日。他越是看到上帝的光,他越是想要摆脱自己内在的黑暗。 最后,留下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基督教在宗教和哲学之外给了我们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要记得正教是一个完整地保留了教会教导和精神(Ethos)的群体。 问答环节 问题一:现在东方教会是否单指东正教?...

November 11, 2023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