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这里是阿甲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之四,君士坦丁,米兰赦令与尼西亚会议。讲稿问答由喵淼杪妙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
  • 版权声明:若要引用本文,请用以下格式:袁永甲《君士坦丁,米兰赦令与尼西亚会议》,喵淼杪妙整理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3月1日),本网页链接,引用日期。具体引用原则,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君士坦丁与尼西亚会议

袁永甲

讲稿问答整理

尼西亚会议的召开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和阿塔拉修坚持宣告主耶稣基督是上帝 几乎处于同等的地位。如果没有君士坦丁,我们不会见到今天的基督教。欧美的基督教圣统 或者主流就是从君士坦丁这个人物来的。

本期讲座参考材料:

  • 1.Tanner, Norman P. Decrees ofthe Ecumenical Councils.(London : Washington, DC: Sheed &Ward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4-19 「书页左边是希腊文和对应的拉丁文,右边是英文。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第一次大公会议)位于该书第4-19页。」
  • 2.米兰赦令=优西比乌《教会史》石敏敏中译(北京:三联,2009),457-460.
  • 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史

一、君士坦丁生平

君士坦丁出生于272年,卒于337年,是古往今来的政治人物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君士坦丁这样的人物公开承认基督教是他的国教,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也许以后也不会发生,但是这件事在4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就发生了。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造成整个欧美如今局势的根本原因。可能唯一能跟君士坦丁相媲美的就是俄罗斯民族自上而下地接受了基督教为国教然后传承了上千年。

1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君士坦丁的政治生涯有一件大事,就是3312年的10月28日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他成功地把东罗马帝国的王子打败了,凭一人之力就重新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在优西比乌的教会史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基本代表了教会史学家、基督徒们对君士坦丁的看法。有一些学者会觉得其中的记载有一点神话了,因为据说在那一场战役之前,君士坦丁大帝突见天空异象,一个十字架在天空中闪闪发光,十字架上刻着拉丁语:In Hoc Signo Vinces.(此标记,汝将获胜),然后他便让全军将士在盾牌上画上十字架,结果果然就得胜了。在优西比乌的描述里面,他基本上就把战争的另外一边描述为敌基督。

2 米兰赦令

有一件事是很显然的,君士坦丁确实是公开承认了自己是基督徒。没过半年——313年1月,他就和东罗马的李锡尼签署了米兰赦令,这道敕令对所有宗教信仰均被给予自由。了米兰赦令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基本上铸就了一种比较积极的、良性的政教关系模式。这道敕令给予了基督教相当大的自由——如果把米兰赦令跟国内的所谓的宗教管理条例做个对比的话,你就能看出他们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

3.主持尼西亚会议

325年,君士坦丁主持制定了 Nicene Creed 尼西亚信经,也是今天讲座的主题,详叙见后文。

4 建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于330年建立了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号称为新罗马。他自己没有直接宣称罗马帝国是以基督教为国教,但是他的儿子在继承他王位以后基本上就把所有的异教的份数给斩断了,公开地宣称罗马帝国是以基督教为国教了、

二、米兰赦令的内容及特点

良性政教关系的范本

我们决定颁布敕令,确保对神 (the Deity) 的尊重与敬畏,也就是说,把自由给予基督徒和其他所有人,让他们可以遵循各自喜欢的崇拜形式。这样一来,所有存在的神圣的天上力量就可能有利于我们,以及所有生活在我们职权之下的人们。——摘自优西比乌《教会史》457-460页

米兰赦令第一部分如上。古代的人对科学不太了解,他们并没有认为一切宗教信仰就是迷信、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信仰的这种理念。他们认为有一种灵界的力量来干预人类的事务,有很多的神灵在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的祖辈们其实都有这样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所以罗马帝国支持诸多的神灵崇拜,只要有利于国家复兴就行。因此,从罗马政治家的视角来看,宗教始终要处在一个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增进人们福祉的一个范畴里面

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帝王其实和罗马的统治者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宗教视角,就是他们对那些看不见的、神秘的宗教保持一定的尊重和敬畏,让人们自由崇拜。比如,唐太宗发布的关于景教的诏令中,就有“济物利人,宜行天下”的概念。但是在现今的政治局势下,这种概念就淡化几乎没有了。比如说西方的欧美其实支持基督教并不再是出于尊敬神灵,而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就是以基督教立国的,并不再相信这个宗教能带来福祉,高科技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就是现代政体普遍丧失了对宗教的尊重,以至于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基本就是认为宗教活动都是迷信、应该崇尚科学的概念。

政权允许基督徒自由崇拜

人人均有权遵循或选择基督教的惯例或崇拜形式,这不应加以否定。应让人人都有权将自己的心智献给自认为适合的崇拜形式。这样一来,神就可能会在所有事情中向我们展示他惯常的关心与慷慨..现今每位渴望遵守基督教崇拜形式的人,都应被允许不受任何干扰地这样做…我们已允许这些基督徒自由与无限制 地践行他们自己的崇拜形式。

“自由”“无限制”,赦令中用到的这种词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里面 你很少看到一个宗教可以自由、无限制地崇拜。在此,简述一下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

中国的政治对宗教的限制似乎自古以来就是非常严苛的,从晋魏南北朝以来,有不少的统治者推崇佛教,因而佛寺大肆发展,农民变成僧人以后会享受到很多福利,所以,就有很多假的僧人宣布出家。政府为了限制佛教的发展就颁布了几个措施,比如说限制建寺庙的数量, 另外一个就是把对老百姓的户口登记制度也移到了佛教的僧侣身上。也就是说,理论上,没有在国家登记注册的僧侣是不合法的,国家可以勒令其还俗。

对佛教是如此,那么理所当然对景教也是这样。基于我有限的了解,这种政策在拜占庭传统、叙利亚传统里是没有的。不可能出现一个很小的乡村里的基督教神父或主教都需要通过国家的注册。这种登记注册制度,说白了就是为了掌控宗教的动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么对比来看米兰赦令,里面有说成为神父或者主教的人需要向政府报告吗?没有,而是允许基督徒“自由”“无限制地”践行他们自己的崇拜形式。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来说真的无比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无限制地自由践行自己宗教信仰的可能性,这就是东西方政教模式的一种巨大差异。

在这里需强调的一点就是,从4世纪的君士坦丁就开始发布的米兰赦令是具有示范作用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西方的欧美基督徒觉得可以做,但一到了我们的这个圈子里面就不行了呢?就是历史的原因。

所以君士坦丁是非常慷慨的,允许基督徒自由无限制地崇拜。这种自由意味着政府是不干预基督教神父、牧师的按立,不干涉教堂的建设的。考察历史甚至会发现,君士坦丁还鼓励官员奉献捐输去建教堂。

归还保护教产(聚会场所)

“至于基督徒的聚会场所..凡有人以国库或任何其他来源购买过这些场所,须将其归还原先的基督徒所有者,不得索要报酬,不得提出任何补偿要求,不得疏忽或迟疑。倘若有人碰巧因为收礼而得到这些场所,他们也不得耽搁,须将其归还原先的基督徒所有者…你们当热心行动,毫不拖延好让所有这些财产能够即刻移交到基督徒社团手中。”

在君士坦丁之前,教会处于受逼迫的状态,基督教传教、建教堂受到限制,基督徒的财产、教会房产被没收,米兰赦令要求将这些原先被没收的财产、场所都归还给原来的基督徒所有者,并不得索要报酬,不得耽搁。短短的一句话,关系几千万人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归属权,一旦颁行全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可以想象得出,米兰赦令实施后,基督教的财物是急剧增加的,甚至很多的罗马的地方官员可能会自掏腰包出资在他们的地方建教堂,许多异教的殿宇就被改建成了教堂。

那这种情况在中国有没有发生过呢?当然没有。在欧美,至少人们会尊重不同的信仰,教产

政权关注

在所有这些事项中,你们当为上述基督徒群体的利益不遗余,力当全速贯彻执行我们的命令,好让我们的仁慈促进公共社会的稳定。这样一来,正如早先提到的,神对我们的关爱将永远和我们同在,这种关爱我们以前曾多次经历。

这也就是说,赦令的目的是希望上帝保护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以上就是米兰赦令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可以很清晰地是,米兰赦令是良性政教关系的开端,里面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再次反思。

三、尼西亚信经-一大公传统的见证

君士坦丁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尼西亚会议。

1尼西亚会议的背景

305年,由于受到逼迫,亚历山大主教彼得等出逃,派使者行使职权,但Melitius主教占据亚历山大位置,造成了混乱。那时地方教会享有一定自治权,主教管辖有限。

在早期,教会没有召开大公会议之前,教规其实是不太确定的,主教们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也有主教也去另外一个城市宣称自己也是那个城市的主教的事件,这就造成了混乱。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教会会议制定教规,规定一个主教只能待在一个城市不能去管辖其他的地方。

阿利乌主义爆发的时间在历史上难以确定,但肯定跟亚历山大主教亚历山大 Alexander (circular letter 319)和阿里乌的冲突有关。可能在318年到319年之间,阿里乌公开教导圣子是受造的,这种教导开始在信徒当中传播并传到了亚历山大主教的耳中。虽然亚历山大主教极力反对,但这种错误教导的势头已经禁止不住了。那时的东罗马帝王Licinius 李锡尼,禁止主教组织会议,故冲突在他底下愈演愈烈。324年,君士坦丁征服东罗马,他试图调解他们的冲突,派0ssius出使亚历山大、安提阿。本来0ssius是想在Arsiria这个地方开会的,但君士坦丁决定把会议地点改到尼西亚以方便他的行程。于是,325年6月,由0ssiusof Corduba主持,尼西亚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当中,阿里乌被驱逐流放。从这次会议开始,就没有了主教们被处死的现象,即使是异端也不会被处死,而是流放。

2 尼西亚会议的内容

首先来看阿里乌的观点:

But we for our part, what do we say and think; what have we taught andwhat do we teach? That the Son is not unbegotten or a part of the Unbegotten in any way, nor derived from some [other] substrate , but that he exists by will and counsel beforetimes and before ages , full ofgrace and truth, God, the Only-begotten, unaltering. And before he was begotten or created or defined or establishedhe was not. For he was not unbegotten, But we are persecuted because wesay, “The Son has a beginning, but God is without beginning”. We are persecuted because we say, “he is fromthat which is not" . We speak in this way because he isneither a part ofGod nor from some substrate. And this is why we are persecuted. (Urk. 1.4-5)——阿里乌写给Eusebius of Nicomedia的信”

  • 他说子是非受生的,他不能理解他的敌对者们的观点,他说子有一个开始但是上帝没有一个开始,他说他们因为说子是从虚无当中来的、子并不是上帝本质的一部分、子不是上帝而是被造物这种观点而遭到逼迫。

此处所说的内容来源是阿塔纳修的著作中引用阿里乌的,阿里乌的著作没有保留下来,因为一旦被大公会议判定为异端,那么异端的著作就会被销毁,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有通过阿塔纳修著作里引用的残篇来了解阿里乌的宣告,他认为

  • “那无始的建立子,作为被造物之始父与子在本质上有别,因为父是无始的……理解——[始终]是,但二在来之前不是(即不存在)……因子是借着父的意志而进入真实存在的。”

接下来是关于尼西亚信经的内容。下面这个版本不是我们现在每个主日读到的尼西亚信经版本,尼西亚信经在381年第二次大公会议时经过了一次修订,从那以后,尼西亚信经的内容就没有再变化过。在那之后的大公会议,都是对尼西亚信经更多的解释罢了。

  • 我信一位神,全能的父,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物的创造者
  • 以及一位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由父所独生,即,出自父的本质,出自神的神,出自光的光,出自真神的真神,受生而非受造,与父本质为一(óuooúolov),天上和地上的万物经由他被创造
  • 为了我们众人和我们的救赎降临,进入肉身,成为了人,受难并在第三日复活升天,并且将来临,审判活人和死人;
  • 以及圣灵。
  • 那些说有一个他(基督)不存在的时候,他在受生之前并不存在;以及他是从虚无中被造的;还有那些坚持认为他是另一位存在或另一个本质的,以及神的儿子被造、可以变化、受变化的,这样的人,大公和使徒的教会宣告他们为可咒诅的,与教会分离的。
  • ——尼西亚信经 325年6月19日版本”

We believe in one God, Father, all-sovereign, maker of allthings seen and unseen; and in one Lord Jesus Christ, theSon of God, begotten from the Father as only-begotten, thatis, from the substance of the Father, God from God, lightfrom light, true God from true God, begotten, not made,homo ousios with the Father, through whom all things cameinto existence, the things in heaven and the things on theearth, who because of us men and our salvation came downand was incarnated, made man, suffered, and arose on thethird day, ascended into heaven, comes to judge the livingand the dead; and in one Holy Spirit. And those who say"’there was.once when he was not" or “he was not before hewas begotten” or “he came into existence from nothing” orwho affirm that the Son of God is of another hypostasis orsubstance, or a creature, or mutable or subject to changesuch ones the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pronouncesaccursed and separated from the church.)

第一次大会议几乎没有说太多关于圣灵的内容,第二次大会议加了一些内容,并且删掉了“那些说有一个他(基督)不存在的时候,他在受生之前并不存在;以及他是从虚无中被造的;还有那些坚持认为他是另一位存在或另一个本质的,以及神的儿子被造、可以变化、受变化的,这样的人,大公和使徒的教会宣告他们为可咒诅的,与教会分离的”这一段。这显明了第一次大公会议所专注针对的内容就是特指阿里乌主义的现象。

其中,Homoousia这个词确实是有争议的,估计这是希腊的一个特有的词,如果到了科普特或者叙利亚。他们可能就看不懂这个词了。比如有些非洲的正教徒就在课堂上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然后那些正教神父就回答说意思就是说耶稣是上帝,祂就是真光、是真神、是真的上帝。Homoousia是为了特别反对阿里乌主义加入的词。

关于尼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早期教会时期,上图所示的土耳其地区的基督教非常发达。在公元3世纪到 8世纪期间,亚细亚到安提阿、巴黎斯坦这些地区的基督教远比罗马、西欧地区要兴盛,几乎所有的东正教神学礼仪都是来自这片地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东方教会的原因。

3大公会议的教规

我们在读大公会议决议的时候都只是看到了信经,但其实大公会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就是大公会议的教规。

①禁止神职人员与未结婚的婢女同居

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教规就是教会反腐的法令,限制的主要是神职人员。上面教规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对神职人员的限制,第一条就是为了避嫌,禁止神职人员与未结婚的婢女同居,禁止任何的主教神父、辅祭也就是执事或者任何的神职人员不能有没有结婚的侍女和女性仆从同住,除非是其母亲、姐妹、姑妈或毫无嫌疑的人。教规的内容也侧面反映了一件事情,就是当时的主教神父们可能事务真的比较繁忙,可能就会雇佣一个人来专门负责他的日常的事务。

②划分教区,按立主教

325年教规的内容还可以看到划分教区的有关内容,当时,教区的概念跟罗马帝国的版图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亚历山大教区有可以涵盖哪些范围。罗马教区又涵盖哪些范围。教区的概念对新教背景的基督徒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如果是传统教会的基督徒的话,一个城市不能有两个主教只能有一个。

③受洗归信后,不应即刻进入神职侍奉

教规还规定一个人受洗之后不应该马上就进入神职侍奉,执事不能主持圣餐,这条规定是沿 用信经。即使在新教,执事也是不能主持圣餐的,除非一些特殊的情况。

韦尔主教的东方教会这本书中说主教是基本上可以代表教会的,主教可以按立神父也可以按立执事,好几个主教可以按立另外一个主教,神父是不能按立他人的,但神父可以主持圣餐。执事最初的希腊词( ),就是帮助者的意思,即侍奉的人员,所以本身不能独立的主持圣餐,只能保持在他们自己的服侍范围内,教规强调的就是教会的侍奉都得规规矩矩,这里面涉及到圣餐的礼仪。

最后,推荐一本书: Tanner, Norman P. Decrees of theEcumenical Councils. London:Washington, DC: Sheed & Ward;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

该书列出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尼西亚信经的校勘本。

问答环节:

问:从大公教会的视角,如何评论新教改革中的文化使命观及其实践,中国基督教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吗?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上看,比如说君士坦丁的同时期,波斯地区是苏珊帝国执政,据说君士坦丁给当时的苏珊帝国君王发了一个信件,大致内容是,我们是保护基督教的国家,我是基督教的保护者和代言人,所以你要照看波斯帝国的基督徒。结果,苏珊帝国的帝王非常气愤,他就开始逼迫苏珊帝国的基督徒。这种现象其实也有点类似西方的视角下尤其是宗教改革之后建立的现代政体的国家的基督徒做的事情。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可以应用到中国现在的情况之下,但其实这是两码事。如果说我们认为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种政治体制的改革,那么执政者们估计是不喜欢的,尤其是如果你了解到中国的政教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古往今来,只有中国对宗教辖制得特别厉害,宗教永远是抬不起头来。

我读过一些文章,有一些学者很好奇说为什么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种超越政治的领域。从我的视角来看,政教关系一直如此,就是政治是主导,宗教只是其附庸而已。能尽量控制就尽量控制,能尽量压制就尽量压制,对任何宗教都是这样的这是执政思维造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搞一个宗教哪天反了我怎么办?所以说我自己觉得我们可以有的文化使命就是推广早期教会的历史。但要说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话,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走到君士坦丁的那种程度,我看不到有人有这种魄力发一个类似米兰赦令的东西出来。这基本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因为我是通过了解的历史来看,能看到的只有消极没有积极,除非上帝出手。

再说文化使命,对我来说,我们的事工做一些翻译、早期教会的介绍就是文化使命,先不要把它跟老子孔子去对比,为时尚早。

君士坦丁与基督教其实不是政教分离的一种关系,他其实是作为基督教发展的一个支持和保护者的,这基本上构成了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执政的一个基本理念。

总结:

总之,我对中国的政教关系的认识是比较消极的。但是,站在基督教宣教的角度来说,我又是比较积极的。我个人认为君士坦丁的这种做法对政教关系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虽然这种事在中国从未发生过,但从公元六七世纪开始,就有持续不断的基督徒前往中国宣教,比如说唐朝的景教,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新教、俄罗斯的东正教,从宣教的视角来说,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了解基督教,甚至归信与天主的国有份,耶稣的大使命永远会督促更多的基督徒到中国传福音。

至于尼西亚信经,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被普世教会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