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四讲,教父精神,关于他所有讲座的总目,请点击Pdf往期总目录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Dimitri博士《教父精神讲座讲稿问答》,阿甲同声传译,lily编辑整理,2023年9月15日网上讲座,光从东方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本主题的讲座一共分为五次,这是第四次。前面三次的内容是关于“古典教育时期”、“新约时期”、“传递基督教信仰时期”。今天我们讲“希腊教父的方法论”。

当我们谈论这一主题时,首先需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ethos(精神)?这个词与伦理道德有一定关系。它可以指个人的精神特质,也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早期教父们所展现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精神。

为什么说它是整个世界历史上一种新的伦理道德精神呢?首先,它源自于新约,源于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事件——耶稣基督的复活。

教父所讲的伦理道德精神的目标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正确的信仰,二是正确的信仰生活。因此,教父们极为看重教育的价值,就是给慕道友提供信仰方面的教育,对此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教理问答”(catechism),即一位信仰者教导一位未信者,这一过程中文称为“慕道”。教父们在这种精神中看到:今生就是在为来生做预备。正是在这种精神下,人们因同一信仰而互称弟兄姐妹,而非基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背景。那么,何为属灵的弟兄姐妹们呢?属灵的兄弟姐妹不是来自于同一位生身之母,而是来自于同一洗礼,就像我们在这张图片中看到的受洗的婴儿。

我们来看另外一张图。从这张基督复活的圣像画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迪。请想一想它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呢?是的,耶稣用手抓着亚当和夏娃。你们是否注意到耶稣抓住的是他们的手腕而非手掌。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亚当、夏娃很软弱。这可能是一种原因,但是圣像画更想强调的是,救恩是由耶稣基督主动发出的,正因为有他的启动才会有我们可参与的部分。请特别留意圣像中耶稣的身体姿态,那是一种用力的状态。这幅圣像画描绘的场景是哪里?是在地上还是在墓穴里?是的,它描绘的是一个地下的世界。基督在其肉体复活之前去到了阴间,向所有在他之前下到阴间的人宣道。在这幅圣像画的左边,亚当的后面是施洗约翰。他的一只手正指向耶稣,正如他生前在地上预备了主的路,他在阴间同样也为主铺平道路。我们还可以在这幅圣像里辨认出哪些人物呢?那位身着王者服饰的是大卫,手持牧羊杖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经历肉体死亡的人——亚伯,他被他的弟兄该隐所杀。从这一幅圣像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事件,就是由耶稣基督主动发起的对整个世界的救赎,它对我们来说与基督复活同样重要。这幅圣像画中还有其他一些旧约或新约中的人物,但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谈及了。

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世界上的宗教。 正如你们所知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其中较为主流的有五个。基督教信仰群体拥有的人数最多;伊斯兰教第二;印度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宗教信仰。

这张图中浅蓝色代表的是基督教;红色是伊斯兰教;紫色是印度教;分布在中国周围的黄色是佛教;深蓝色是犹太教,相对基督教而言它的占有率非常的小。你们认为这张图精确吗?其实不是,比如在美国或澳大利亚也有很多非基督教的群体存在。

那么,每一个宗教信仰它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同的宗教组织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不愿臆测或想当然地去替他们回答,这应由他们自己给出见解才不会有失公允。一般而言,佛教徒可能不会认为自己信奉一种宗教,而是信奉一种生活哲学。那么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呢? 有人认为是哲学,也有人认为是宗教。先暂且不讨论其他宗教信仰,只谈我们相信的基督教,我们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在刚才的地图上,基督教所覆盖的地域是广义上的基督教,不要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东正教,从概念上讲广义的基督教涵盖东正教。

东正教的信仰未曾偏离过使徒传统,关于使徒统绪我在前几次的讲座中曾经谈到过。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和使徒们联系在一起的呢?是通过教会的教父们,在横跨几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传承着使徒的信仰精神和生活方式。有人说是新约圣经将我们和使徒连接在一起。新约当然与使徒教导相关联,但是使徒的教导需要纯正的灵性去承载,而正是这些教父从属灵的层面把新约的内容传递给了我们。那么教父们对我们有怎样的希冀呢?他们希望我们得救,就是在来世的生命中获得永恒的救赎。我知道置身于现代忙碌生活中的人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想来生的事,但如果我们思考这件事,那么我们期望从教父哪里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想得到在救赎之路上的指引。圣经当然是一个宝藏,但是帮助我们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是教父们对圣经的解释,是教父们的各种著作。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有肉体和灵魂的人,所以他们能在这两方面给予我们帮助。

上图中左边是教父们在身体方面给我们的一些帮助。就外在行为而言,他们鼓励我们去过一种圣洁、仁爱,乐善好施的生活;在属灵上,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捍卫真理和卫护信仰。同时,他们也引导和保护我们的灵魂,这是一种全人的帮助和保护。

我们来看一些教父们的实例。首先,教父精神体现在殉道上。他们为了信仰愿意献上自己的生命。希腊语的殉道一词是指做见证的人。现在在希腊,当某人要到法庭上去作证人,就称其为“殉道者”(Martyrdom)。我们来看几位早期教父殉道的例子。

查斯丁(Justin),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于公元165年被斩首。他殉道的年代和使徒时代很接近。这样的教父也被称为“护教士”,就是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辩护的人。查斯丁曾试图将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进行结合。他把希腊人所熟悉的苏格拉底的精神和思想与基督教做了一个巧妙的联系。在他的《第二护教篇》(Second Apology)中如此说:“苏格拉底面临着与基督徒类似的指控,因为【……】他鼓动百姓们接受一位未知之神,他说:‘ 很难找到一位天父或创造万物的神,如果真的有人找到了,谈论祂也是不安全的。’”

 我们要看的第二位是北非迦太基的主教居普良(Syrian),于公元258年殉道。迦太基是北非的一座沿海城市。每年的9月14日是这位主教的纪念日,今年是第二百八十年。他最著名的言论是:“如果人不以教会为母,他就无法以上帝为父。” 由此可见教会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基督建立教会的原因。

这两位殉道士,无论是居普良还是查斯丁在死前都没有仇恨那些逼迫他们的人,而是原了谅他们,并为他们祷告。这是在整个世界历史当中一种新的面对逼迫的殉道方式。

除了护教和殉道,教父们的贡献还体现在大公会议、地方会议和著作上。在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上,有318位主教来到了尼西亚这个地方。

 在这幅圣像画里,居中的人是君士坦丁大帝,其他人则是主教们。他们手里拿着一个羊皮卷,上面写的就是第一版的尼西亚信经,因为这个会议的举行地是在尼西亚。尼西亚信经在第一次大公议时出现,在第二次大公会议时被进一步修订,所以我们现在的尼西亚信经就在那时确定的。当时信经的内容对于驳斥各处出现的异端非常地重要。

另一位早期对抗异端的教父是亚历山大的圣亚他那修(Saint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公元373年安息主怀。他写了一部非常好的著作《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这是第一本论述道成肉身的专著作,其中有句名言:“上帝成了人是为了让人可以藉着恩典成为上帝。” 他还写了一部《圣安东尼传》,就是埃及沙漠中的大圣安东尼的生平。这两位圣人身处同一时代,一位在亚历山大城,一位在沙漠地区。这位亚他那修教父因为护教曾被流放了五次。他反对阿里乌派,为三一上帝的信仰而辩护。阿里乌派源自于一个叫阿里乌的人,他教导基督与天父上帝并不等同。

另外一位早期教父大圣巴西尔(St. Basil the Great,329-379)。他写了一篇短文给学习古典希腊文献的年轻人,论到这一学习的益处。

 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些内容。他对年轻人说到:“学习经典以美化心灵,就好像果树上的叶子惠及果树一样。” 他还给他们另一个指导:“应该仿效那些古圣先贤之所为,因为那些行为都符合圣经的教导。” 巴西尔还警戒年轻人:“除了肉身必需之物不要更多地体贴肉身,而应该全心致力于寻求灵魂的益处。” 让我们来看他著名的蜜蜂隐喻:“这就像蜜蜂知道如何采蜜一样,那些不流连于享乐,而在这些经典中探寻的人会从中汲取灵魂所需的营养。今天我们学习这些经典时也要效仿蜜蜂,它们不会在所有的花朵上停留,更不会带着整朵花飞行,而只是尽量采撷它们所需要的部分并忽略其他。如果我们也能如此智慧,那么就应提取经典中于我们有益的真理而摒弃其他。”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类比,它让我们明白作为基督徒要懂得在过往的文化中择优而从。

接下来我简要地谈谈教父们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方面的教诲——社会慈善事业,这是一种爱的呈现。依然是这位大圣巴西尔教父,他建立了一个叫“巴西利亚”(Basileias)的福利院,也许应称它为一个城镇,一个独一无二的、慈善的城镇。因为在4世纪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城镇。它包括了一座医院,一个养老院,一所孤儿院,还有一些专门接待麻风病人的处所。这样救助孤寡的社会性慈善组织在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它不是对贫病者的一次性金钱救助,而是拿出一笔资金,并提供地方长期收容他们,直到他们的境遇好转。如果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事, 那么我推荐阅读《拜占庭的慈惠》(Byzantine Philanthropy, 作者:Demetrios Constantelos)。

关于教父精神,我要分享给大家的第四个方面是:自我牺牲或称为自我奉献。这个范畴的例证是认信者圣马克西姆(St Maximus the Confessor)。他在公元662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君士坦丁堡。他为正教的信仰辩护,主要是关于基督的两个意志,即基督有人的意志,也有上帝的意志。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上帝。正教相信基督有两个意志,而不是仅有一个神圣意志;没有人的意志,基督就不是完全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要说他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奉献的典范呢?是因为他的护教行动得罪了皇帝而被抓受审,为了让他永远不能再讲论真理,他的舌头被割掉;为了让他不能再写护教文章,他的右手被砍掉。这样的人真是配得我们极大的敬重。

教父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导正确的信仰,处理各种异端。神学家格里高利(Gregory),公元390年荣归天家。他也是一位很好的典范。东正教有三位官方认定的神学家,一位是福音书的作者使徒约翰(John),还有神学家格里高利和生活在10-11世纪的新神学家西门(Simon)。神学家格里高利关于基督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有一个著名的论述。他认为:“没有被基督取得(assumed披戴、接受)的那部分人性就不会被医治,凡被上帝释放的就是被救赎的。” 他要强调的是,如果基督没有完全披戴人的肉身或者拥有人的完整意志,那么所谓的那一部分人的肉体或意志就没有办法得到上帝的医治;一旦基督完全地披戴了这些,即道成了肉身,那么我们人类的这些方面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也就有了得救的盼望。大家可以在他的书信101篇中读到这些论述。另外,他谈到圣灵的神圣性时说:“要查考这些事件,基督降生源自圣灵感孕;基督在约旦河受洗,圣灵为其见证;基督行神迹,圣灵相随;基督升天之后,圣灵降下,取代他的位置。” 他用这些事件向我们阐明圣子与圣灵和谐同工。我们这些活在21世纪的人能否从这些神学中获得益处呢? 教父们曾为基督和圣灵的神性极力辩护,而我们今天依然对教父们的这些论述感兴趣吗?这些论述还会让我们的心里感到火热吗?我们对此的兴趣仅仅是某种爱好,还是以此为我们全部存在和整个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利益呢?

既然谈到兴趣,我们来看看大圣巴西尔的弟弟尼萨的格里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同样生活在4世纪。他曾提到第二次大公会议,即381年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城里出现了一次民间讨论神学的热潮:“在市集上,街道上,整个城市都被这些讨论所充满了。如果你到商店里询问面包的价钱,回答将会是,圣父等级优于圣子。 如果你去公共澡堂洗澡,你问:‘可以洗吗?’ 里面的人会回应说圣子是被造的。” 换句话说,当时整个社会舆论空间里充斥的是与神学相关的讨论,虽然某些见解是错误的。我想告诉大家,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这些神学主题非常有兴趣。我们很难想象在当今的社会有什么地方会像当时那样对神学争论如此热衷。在我看来,这方面的讨论只会发生在神学课上,在教会里或者像我们这样在网上交流。我劝大家对此做些反思。

总结,在前几次讲座中,我们看到古典希腊哲学如何影响了基督教。今天我们跟随着教父离开了古典希腊哲学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首先,殉道。其次,正确的信仰,有很多古代的教父文献都指出,你如果要得到拯救,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其三,饶恕和在爱中的自我奉献,爱这个词在基督诞生以前似乎并不是希腊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话题。其四,社会的慈惠事工,这是教会在其后支持和推动的事工。

这就是我今天的讲座内容,我们离开古典的希腊哲学时期,跟随着教父们直接迈向一个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这是他们曾经的期待,也是我们现在的期待,而他们和我们都期待主的新天新地。

问答环节

问题一:教父们的思想与希腊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我们之前的讲座对此有过一些介绍。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此保持一种平衡的看法。对于那些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说教父的思想——基督教神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延伸,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另外一种极端看法是基督教来自于神的启示,启示就完全不会采用当时所处的希腊哲学的语境、思想和词汇。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教父的著作时就会发现,他们会引用亚里士多德或者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术语来探讨三位一体、神、灵魂等主题。

问题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我们很难理解那些放下父母家人选择去沙漠独修的人,您对此有何看法?

回答:我以前没从这个角度想过此问题,不过我可以谈两点。 当我们读沙漠教父的生平时,也会发现他们中间有些人是在父母去世后才去做了修士。例如有些圣徒传记上记载,他们的父母去世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们就把遗产变卖了分给穷人,然后去做修士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去做修士、修女时父母还在世,但他们可能有弟兄姐妹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即或不是前面所说的情况,他们的父母也相信他们去祈祷会比留下来照顾家庭更好。 我们有十诫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基督教传统里不会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孝敬父母;相反,父母会认为他们能养育出这样的儿女是一种最大的光荣。

另外,一个人成为修士或修女之后,并不是永远不许见他们的父母家人了。例如在圣巴西尔的会规中就有提及,当有修道者的家人到访时,修院会统一安排此类事宜。

问题三:亚历山大传统和拜占庭传统是一种地理上的区分,还是基于其他因素的区分?

回答:我认为主要是因地理不同而这样称呼它们。我们很难因地理或名称不同而说它们在内涵上存在多少差异。它们是两座很重要的城市,但教会经常交流,也包括当时的安提阿城;并且他们是处在同一政权管理之下,即东罗马帝国境内。我们确实谈到亚历山大的学校和安提阿的学校有各自的释经传统,但那都只是就地域不同而言,而他们中间有着很多的联系。最后,他们只有一个神学,就是通过大公会议流传下来的神学教导。

问题四:在对圣经的诠释上,亚历山大传统和安提阿传统是否在权威性上有区别?

回答:这并不是我研究的领域,我也没有这样去比较它们。我认为它们是互补性的存在。在东正教的传统里,在解经的时会同时参考亚历山大教父的灵意解经,也会参考安提阿教父的历史文法式解经。

问题五:您如何看待奥古斯丁?

回答:奥古斯丁是东正教的一位圣人。 虽然不是所有东正教徒都知道此事,但事实是他已经被东正教封圣,他的纪念日在每年的六月。当然,我们意识到奥古斯丁的一些神学见解并不是典型的东正教观点;也知道他在追求圣洁生活的方式上有些谬误,可能正是因为他的一些个人经历才塑造了他特有的一些神学观点和灵修路径。后来西方的教会在某些层面上发展了奥古斯丁的一些神学观点,但这些都不被东正教所接受。然而,东正教依然认为他是一位圣人。

问题六:您不能接受奥古斯丁的哪些观点呢?

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比如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就不能接受。东正教与西方教会对原罪有不太一样的理解。我们认为原罪主要是指人堕落之后,人和世界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就是远离上帝的状态,它包括肉身的必朽性等等;原罪不是指所谓对亚当罪的继承等概念。我听说过西方一些教会逐渐发展出这个概念的过程,比如米兰的安普罗修主教就谈论过此事,但我并没有亲自去阅读他们的著作,甚至也没有时间去读很多希腊教父这方面的著作。然而,我们也应该去学习西方教父们在实践方面的榜样,比如米兰的安普罗修主教拒绝国王参与圣餐,因为他的手上有血债未偿。面对最有权力的国王,安普罗修主教要求他悔改,国王也确实进行了忏悔。我觉得我们的教会需要有这样的勇气,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勇敢地面对世上的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