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Lucas Christensen 神父是笔者在十字架神学院的同学,现圣母大学博士候选人。讲座主题为:构成教堂之心,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标题改为教堂建筑之缘起。本讲座十分精彩,从伊甸园,摩西会幕,所罗门圣殿,到索菲亚大教堂,娓娓道来,一气呵成。讲稿和问答已完成,欢迎指正。我们免费讲座事工无论是讲员还是本平台都是义务参与,欢迎您提供赏赞和奉献,支持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喵淼杪妙整理,特表感谢。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神父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形成心灵的殿堂:神圣空间与基督徒的形式

本讲座主要讨论基督徒圣殿的形成,把个人和团体看作是上帝的圣殿,通过参加传统的礼仪,也参与到与上帝的相交中。主要探讨神圣的环境、基督教会和它的传统模式以及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如题所述——形成心灵的殿堂:神圣空间与基督徒的形式。

当前,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尤其在西方社会和西方圈子中流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宗教的重要性被削弱了。具体来说,就是这种观点认为,宗教和一个人的灵性是可以分开的,我们可以独自进入属灵生活,个人的属灵体验、灵性操练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宗教仪式、教义实践或教导都更真实、更重要。

那么,以一张我在网上找到的一张图来说明这种看法。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人分享的一张图,他们区分了灵性和宗教实践之间的区别,这张图上这样写着:宗教是一个人坐在教堂里面想着划皮划艇(RELIGION IS A PERSON SITTING IN CHURCH THINKING ABOUT KAYAKING),灵性是一个人坐在皮划艇上想着上帝(SPIRITUALITY IS A PERSON SITTING IN A KAYAK THINKING ABOUT GOD)。

这种观点来自于浪漫自然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纯粹的心灵可以在自然中思考上帝。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观点的问题,做某事之时却想着别人,以并不是真实的方式与那个人交往。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设想一下,我们对亲密的朋友或与者重要的另一半:男朋友或女朋友、丈夫或妻子声称——我觉得我这样做对彼此的关系更有利,那就是我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想的是你,而不是实际上和你在一起。比如我去树林里散步、去看体育赛事或摇滚音乐会时想的是你,但我却不想和你待在一起。这不是一种很荒谬的说法吗?

我们知道,我们和他人建立正确一段良好关系的方式,就是花时间和那个人在一起。虽然有时过程中会心烦意乱,但最终,我们的思想会倾注在那个人身上,注意力被那个人所吸引。只有花时间进行共同的生活,才能将彼此的关系变得具体、有活力。

古时候的人,就有一种心灵与神建立关系的深刻认识。与神建立联系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地点、一个神圣的地方。在有的文化传统中,他们的古人与神灵会面的地方是一个被一直精心照料着的美丽花园。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还有泰姬陵的查赫巴格花园。查赫巴格花园在泰姬陵内,这个花园有运河,植物修剪整齐,虽然后来被英国人干预改变了庭院的布局,但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波斯语中有围墙的花园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天堂。

编者注: Charbagh查赫巴格花园,是一个结合印度传统、波斯元素和伊斯兰风格的四边形花园布局,建筑理念基于古兰经提到的四个天堂花园。 Charbagh花园的标志之一是四个部分的花园,其轴线与花园中心相交,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几何方案,称为查赫巴格,概念是基于古兰经章节Surah 55,Ar-Rahman“The Beneficient”中提到的四个天堂花园:“对于担心站在他的主面前的他,是两个花园。” “在他们旁边还有另外两个花园。”

这个“天堂”的字面意思是一个有围墙的花园。

另外一个例子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人认为,植物繁荣生长开花的地方与滋养生命的神性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一个除河流旁耕地之外的大部分土地变成荒漠的地方来说,花园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比如在埃及:有一些带柱子的庭院,庭院内有美丽的纸莎草植物、树木、鸟类的横梁,刻画有自然图像以及一些故事元素,是一种花园式的宗教场所。埃及这个地方的人建造花园,并将他们信奉的神灵图像放置在内,以便和他们的神灵交流,祈求神灵实现他们的愿望。

花园的概念还和类似有关山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山很高,相对来说很难到达,因此,一些古人认为神生活在很高很难到达的山顶上,将宗教建筑建造在越高的山上,就显得越神圣。比如巴比伦的巴别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用于定期举行祭祀宗教活动。再比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结合了山和花园的神圣寓意,在一个崇高的建筑当中建造花园,用以表达神圣领域的概念。

在《创世纪》和其他希伯来经典中也有对天堂和伊甸园的描述。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是上帝自己栽植的花园,和那些美索不达米亚近东地区的人造神庙截然不同。《创世纪》描述了一个上帝创造的美丽的花园式天堂,这个神圣花园的建造没有人的参与,人作为上帝的形象被安置在这个神圣的花园内。

这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异教徒们建造庙宇,然后用木头、粘土或石头之类的材料塑造他们认为的神灵形象,然后将之放在神庙里,以敬拜他们想象当中的上帝。但在《创世纪》中,上帝反转了这个认知,祂启示说祂才是圣地的建造者,祂才是塑造自己形象者,人都是祂所造的,是祂把亚当安置在他的神圣花园内,在那里,祂与人类同在、亲密交流。

所以我们实际上拥有上帝赋予亚当和夏娃的使命,在花园式圣殿的帐幕里,人类被召唤赋予照料、维护的任务。这里有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就是人们会以为亚当和夏娃的工作就是从事园艺(修理看守花园),但事实上,这个花园是上帝自己建造的,按照希伯来原文的意思,他俩的职责实际上就如同在帐幕和圣殿中供职的祭司一样,负责维护花园圣殿内的圣洁。

所以我们看到,人类受造就是为了在上帝的圣殿中崇拜上帝。但人类却堕落了,违反了上帝的诫命,离开了伊甸园。人类被驱逐出神圣花园,被驱逐出了天堂。在传统的基督教艺术中,有表现此驱逐事件的创作图像,图中绘有花园的围墙和大门,表示亚当和夏娃是被赶出去的。

后来人类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恢复《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人类起初的状态,比如埃及人建筑的神庙或巴比伦人建造的花园,都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再次接触到上帝和祂的居所。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受到了堕落的天使和恶魔力量的启发和引诱,牠们使人们远离了对真神的崇拜。

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个男人说我是属灵的——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赞美,但是一旁的女士却回答说魔鬼也是属灵的,要求他将自己属何灵说得更具体一些。这里的幽默之处在于

仅仅是属灵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真正与圣灵相交。

在《出埃及记》中,当先知摩西上了西奈山,与上帝交流并进入了上帝的圣殿,上帝在那里向他展示了祂的圣殿是什么样子,然后在《出埃及记》第二十五章,上帝命令他将西奈山上看到的景象建造一个三维的复制品。

这件事很重要,因为自从亚当和夏娃从天堂堕落之后,人类就再也不能住在上帝的居所里了,所以摩西被命令建造的会幕让人类或者至少是一部分人类的祭司能够再次与上帝同在。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会幕是如何按照伊甸园的形象被修复的,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墙,那些路障,绣着石榴树、鸟类、其他动物以及基路伯天使形象的帷幕时,我们开始明白,帐幕本身就是天堂伊甸园的形象或模型,是越来越靠近上帝的存在。

在圣殿中建造会幕被理解为对整个创造的恢复,包括著名的有七盏灯烛的金灯台,七盏灯代表天上的太阳、月亮和可见的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会幕内有三个主要的区域,一部分是帐幕,一部分是圣殿,还有一个四分之一的没有门廊的中庭。在圣殿里有一个神圣的地方,所有的祭司都站在那里祈祷,而帘子内最里面的至圣所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进去一次。

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祭司才被允许进入摆放有供桌、陈设饼、灯台、香坛的圣所,在那里,他们会献上祈祷和香,还会献上饼。

至圣所是最神圣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进去一次。至圣所由一个幔子遮挡,里面放有有约柜,由雕刻的基路伯在两旁守护。

这座圣殿最先由所罗门所建造,但被摧毁了,希律王时,圣殿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圣殿成了一个非常大的综合体,但由中庭和入口——圣所和至圣所的布局仍然保持在基本布局中。在新约中,耶稣基督的早期跟随者使徒们,除了在他们的家中聚会之外,也在这座圣殿中崇拜上帝,直到公元70年圣殿被罗马人摧毁。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基督徒即使在家庭中聚会崇拜上帝时,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一些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在一个住所、家庭里聚会。通过早期的考古发现,早期基督徒为了进行家庭聚会、崇拜上帝,把住所的结构进行了变化,把其中一些房间仿照所罗门的圣殿和会幕的样式进行了改造,以表明这是崇拜上帝之所。

一个重要的欧洲考古发现,说明了一个三世纪的家庭教堂是怎样构成的。在基督教合法化之前,基督徒在家庭内改造出一个专用的空间进行崇拜。在这个改造过的房子里可以看到祭坛和专用于施洗的洗礼池。所以可见,早起基督徒的home church并不是在普通的家里,而是把他们的家用于一种特别宗教的功能,当成专门用于敬拜神的地方。

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描绘了一张早期家庭教会草图。草图上可以看见信徒聚会的大厅、主持礼仪的祭司以及后方的圣坛,和我们现在教堂的机构基本类似。

总之,上帝建造了伊甸园,让亚当、夏娃在里面可以与神相交。之后,摩西的会幕是效法伊甸园所做的;然后是所罗门的圣殿,其后到现代教会。总之,神圣地点的概念一直没有变,就是专门建造一个地方,用于与上帝相交,在那里主持礼仪。神圣之地的基本结构,比如大厅、圣坛、主持礼仪的地方都保留了非常强的内饰性。

基督教合法化后,这些基本的结构也不会改变,只是他们在更大、更漂亮的建筑里敬拜。比如在曾经的君士坦丁堡、如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一座以耶稣基督的神圣智慧命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内有一个前庭,是一个露天庭院,这与会幕和圣殿殿前的院子相似。教堂正厅(中殿)或圣所是祭司们聚集在一起为教堂和整个世界祈祷的地方,那里同样装饰着动植物和天使的形象。在远端,有一个分隔开的屏蔽结构,是一个类似于殿里帐幕的帷幕,,但这个帷幕是从中间打开的,这是祭坛和大祭司所在的最神圣的地方,大祭司在那里带领信众祷告和敬拜。

艺术家根据早期教堂的结构用图像复原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场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布置,因为其中原有的许多东西已经被摧毁了。

从北面看中殿,可以看到有个帷幕,尽管早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就有教堂装设帷幕,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帷幕却是在大约11世纪时才布置的。从祭坛区内观看,可以看到精美的石头和美丽的工艺,力图给人传达一个辉煌的天堂形象。

因此,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早期的基督徒会如此努力地翻新房屋,使其拥有与圣殿和会幕一致的礼拜场所,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团体在合法化后会如此努力地建造宏伟的教堂来敬拜上帝?

试图要灵性而不要宗教,就好像一个人试图在没有容器的情况下运水。

如果我们想要接触到上帝和圣灵,就必须遵循上帝自己设定的模式去崇拜,敬拜场所需要按照上帝的方式去构造和建立,以确保我们所追求的灵性生活是来自上帝的。

要灵性不要宗教的说法在教会历史上其实并不新鲜,有一些派别,比如祈祷派认为他们可以简单地与上帝建立关系,而不需要参与教会的崇拜礼仪。独自向上帝祈祷、与神相交固然重要,但不参与教会崇拜,没有合宜的敬拜模式,就会造成信仰上的混乱。

  • 阿甲按:祈祷派是4__世纪开始的叙利亚异端,他们认为祈祷足以取代教堂礼仪和神职,内在的灵性在重要,外在的礼仪不重要,他们还谴责婚姻,认为是污秽的。据笔者有限的了解,目前中国教会内,倪柝声出来的教会和灵恩派出来的教会有这种倾向,这是需要谨防。_

圣保罗说,我们被呼召献上我们的身体作为活祭。这里的身体是复数的,意思是整个教会团体把我们的身体作为活祭完全献给上帝,这就是我们的灵性崇拜,我们的崇拜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奉献我们自己。

在下一节中,圣保罗告诉我们不要顺应这个时代,而是要通过心意更新我们的思想来改变,不要深入希腊语,希腊语中那些更新和思想的词听起来与神圣和圣殿的词非常相似。圣保罗提到了什么是崇拜,也谈到了心灵的更新,在希腊语中,更新这个词与圣殿的神圣化有着共同的含义,心灵这个词听起来也与圣殿这个词非常相似。因此, 保罗的意思是心意更新而变化是需要在教堂里面参加礼仪和崇拜的,在其中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成为了上帝的圣殿,也即是把身体献上当做活祭的概念。

教父们谈论过,当我们像圣殿中的帐幕一样被妥善安排时,人类是如何成为神的圣殿的。这圣殿是一个具有连续性、排他性和神所管理的区域,我们的能力在其中得到适当的安排,就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

教堂的前厅是任何人都能去的最明显的地方,传统上,即使是未受过洗礼的人也能进入教堂的前厅,此处类比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能够看到的明显的部分,当身体统治着人时,我们就会变得混乱,就会被欲望所驱使。

接下来是教堂大厅与中殿的入口,位置在中殿(nave)之前,是上帝的祭司聚集在一起祈祷的地方,正如从前祭司们在会幕里相应的位置所行的,此处类比的是我们的理性。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理性思考是来控制身体的,但如果单单让理性来做主导的话,就会认为道成肉身、死里复活这些上帝救赎的工作是不合理的。

最后,教堂中最神圣、最崇高的地方是祭坛(也称圣所,圣坛),教父们称此处类比的是人心(nous),就是经文中描述的那能辨别灵性事物的心。我们身上接受上帝之物的能力是由灵性统治的,灵性会通知心灵,并使身体在运作中采取适当的行动。

所以,如果把这一切放在一起统一查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在上帝的教堂里崇拜上帝。尽管我们被赶出了天堂,上帝却给了我们祂圣殿的3D建筑样式和圣像,这样我们就得以再次来到祂的面前敬拜他。

这种在崇拜场所的崇拜模式本身就是有秩序的,在参加教堂礼仪的时候,我们受到了属灵的训练,心中的圣坛支配着头脑,正确设定我们的思想,理性被更新,肉体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克制,全人被圣化成为上帝的圣殿。

这对我们理解灵性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

事实上,宗教提供了形式,确保了我们的灵性正确地指向真正的上帝,只有祂才值得我们崇拜,我们按照上帝的意愿变得有秩序,按照崇拜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天堂带到全世界,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呼召。宗教的崇拜礼仪提供了属灵传承和传递的模式,在教堂当中参与教会的礼仪,让人的灵性得到适宜训练,预备好在心里面与神相交。如同容器一样,它是一种承载上帝恩典的容器,我们必须首先进入这个容器当中,我们才能够承载与上帝相交的恩典,再传递开来。

推荐书目:

  • G. Beale, ‘Eden,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in the New Creation’

首先推荐的是这本乔治·比尔的《伊甸园——教会使命中的圣殿》的书,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花园是如何成为寺庙的,然后把圣殿里的帐幕和花园联系起来。

  • S. De Young, ‘Whole Counsel Blog’ on AncientFaith.com

Stephen de young神父也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了有关花园、园丁、神庙和我们基督教生活的意义,该博客可以在AncientFaith.com网站上找到,也可以简单地搜索Stephen de young。

  • A. Golitzin, Mystagogy: A Monastic Reading of Dionysios Areopagita

最后,推荐的是亚历山大·戈列森主教的书《神秘莫测》,这本书是对奥尼修斯阿里亚·阿里亚·巴吉塔的修道院解读。亚历山大主教的论点是,奥尼修斯的著作是对阿菲塔人的回应,但真正重要的是,这次演讲,他谈到了这一主题是如何深入到参与礼拜、参与传统礼拜仪式和神圣建筑是如何形成人的,他详细阐述了这一点。

还有YouTube上有一个关于认信者马克西姆的讲解,也能帮助你很好的理解。

问答环节:

问题1**:这家庭教会的遗址很大,这是不是说明房主很富有?**

似乎是这样的。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了这个人似乎是一个做颜料生意的商人,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女人,当时的颜料很贵,所以她一定很有钱用于购买房产,有些房产就可以专门用来教会崇拜的用途。主持将这些建筑翻新成家庭教堂的人可能是富人,因为他们必须买得起这些建筑。

问题2**:圣灵是什么时候来到人心里呢?是受洗那一刻还是信的那一刻?**

这个问题涉及到更宽广的一个层面。传统上来说,是圣灵在人身上工作,然后引导人到一个受洗的地步。圣灵是在一个人受洗时进入人心的,但是在受洗之前,圣灵也在那个人的身上工作,但是入住人心是在受洗时。

阿甲补充:从我读到的有限的文献来说,所有的早期教父无一避免的都认为人在受洗的时候领受了圣灵,而不是在他自己宣称信主的时候领受的圣灵,这是早期东方教会公认的教导。

问题3**:怎样能确定我得救呢?我怎么能确定我是否得救?**

新约圣经中,我们听到我们在基督里的救恩,既是已经完成的事实,也是仍在进行中的事实,也是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在整个新约中都听到了这一点。有时我们会忍不住思考救恩的过去和未来,但新约是按照当下来谈论的。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被耶稣基督从罪恶之死和魔鬼的力量中拯救了出来,因为祂是上帝,祂道成肉身。死里复活,与他一起复活了的人类一同摧毁了魔鬼的力量。那我们的救恩,在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大功上已经做成了。保罗说到那些已经得救的人呢领受圣灵然后再顺从圣灵,靠着圣灵的恩典而活的人,是在过一个虔诚的讨神喜悦的生活。

关于自己有没有得救,是没有人可以拍胸脯保证的,与其思考这个问题,不如问自己

是否按照基督信仰、按照圣灵感动和恩典、依照神的诫命去过着一种虔诚的生活。那种属灵的敬虔生活模式,是被历代教会所确认的。

谈到未来,也没有说确保得救的问题。比如保罗说攻克己身免得我全分给别人,自己反被拒绝了。他说的就是一种未来的时态,他谈到的是末日的大审判的时候,上帝会按照我们是否按照上帝的诫命、按照圣灵的恩典、教会传下来的信仰和传承过灵修的生活,来判断我们是否是忠心的仆人,来做一个最终的审判。

我们不认为,这个救恩是在时间的某一个节点一次性被确立的。我们认为啊,救恩有过去完成的、现在进行的和将来要完成的,这样一个整个过程的模式。所以,过去完成的是主耶稣救赎的工作,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我们自己要过一个靠神得胜的生活,将来末日审判的时候是救恩真正确立的时候。

问题4**:就像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灵或者灵魂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一样,如果把灵性和外在的仪式、宗教分开的话,是不是有点像另一种诺斯替主义呢?**

我对诺斯替主义不是很了解。因为这个诺斯替主义者是反对物质的,比如像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因为他们认为物质是邪恶的,所以把灵性和外在的仪式、宗教分开的这种思想肯定和诺斯替主义是有一定联系的。

诺斯替主义总体来说认为物质是坏的属灵的是好的,在我观察到的新教的一些运动当中——

并不是所有的新教运动都是这样,发现了有一部分的新教徒的运动倾向逐渐开始强调物质是不好的这样一个概念。但是基督教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物质的世界也是上帝创造的,我们的任务是把他们带回一个合一的秩序当中,不是由我们的肉体、肉欲统治,而是靠着圣灵来统治。

现代社会有一种认为属灵的跟物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是分开的这样一种倾向。但事实并不如此,就是由于这种理念导致了任何在外在形式上看起来有秩序的很美的东西,被他们认为比起那些纯粹属灵的事物来说都是不那么好的、是次要的,但这不是来自主耶稣教导。主耶稣给我们传下了教会礼仪,在这当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以合一的模式、按照上帝传承的方式来敬拜上帝。属灵的和可见的物质世界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是通过可见的形式去领受那不可见的恩典,这个才是崇拜上帝的模式和基督教的属灵传。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现在是通过电脑来交流,电脑有程序有屏幕,但是我们这个讲座传达的东西不是电脑、不是这个电脑程序,而是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一些通过连线交流的思想和知识。如果说我们的电脑坏了,缺少了这种可见的物质,我们的连线就无法在线传达,缺少了可见的媒介,灵性、不可见的事物就没有办法传递出来。基督教传下来的教堂建筑、圣礼,都是崇拜上帝的模式,是一种看得见的模式,圣灵和神的恩典在其中做工,他们是密不可分的。

问题5**:圣灵会离开受洗过的人吗?**

是的。圣灵会离开人,尤其是我们过一个不讨神心意的生活时,或者我们口头上接受圣灵但是生活与圣灵的交导相悖、继续犯罪,然后还觉得自己能够得救,处于这种心态时,圣灵甚至会离开这个人,但如果一个人真心忏悔的话,那么圣灵又会进入这个人的心中。所以,这不是指的圣灵一次性的离开,这指的是一种生活模式,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按照神的心意过一个虔诚的生活,那么圣灵就会住在他里面;但如果他过一个不讨神喜悦的生活,圣灵就会离开。但如果他悔改又决定过一个虔诚生活的话,圣灵又会回来。这并不是一个一次性就能敲定的事情。